陆沉/文
管仲将死的时候,齐桓公举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准备做管仲的继任者,齐桓公认为这三人都对自己很忠诚。
理由是:易牙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满足齐桓公想尝尝人肉滋味的意愿;开方忠心事主,十五年不回家探望父母;竖刁为了近身侍奉齐桓公,把自己阉割了做宦官。
却都被管仲否定,管仲的理由就是一个:不近人情者,必有祸心。
心机深,并非老子“心善渊”的正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本章,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其著名的“守柔不争”的思想,“守柔不争”的意思实际上涉及到统治者如何获得权力的基础------权威的来源。
当然,老子在本章讨论的不限于此,似要以水为喻,给得道的统治风格做个整体的描述。
老子一口气说出了水的七个特点,比喻统治者应有的七种德行,要追问这七种德行是什么样的,就不得不根据水的性质来加以想象、推测。
历代注家也正是从水性来揣测“的,这是本章的难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性格之一是就下,处阴湿之地,是人所嫌恶的。以此比喻统治者应该像水一样,勇于承担人所规避嫌恶的责任。这就是利万物而不争的道理。在第七章已经讲过。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本段用水的七种德行,隐喻统治者应有的七个统治风格。
1、居善地:责任权威。
这句话直译,是居住善于选择地点。“善”当副词讲,来修饰被省略的动词:“选择”。
那么,水是如何善于择地而居呢?注家的想象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水之就下”,总是处于低洼阴湿之地。一般的东西都是选择向上的,而只有水选择就下,所以说是不争。
水之就下,比喻人事,就是要统治者像水一样,勇于承担人人嫌恶的责任,从而获得集体的权威。在第七章已经展开说过,此不赘言。
2、心善渊:超脱世俗之功利。
水之渊深,最好的代表是深潭,静止不动,莫测高深。这也是水之性格之一。
那么,比附人事,又当何解?
可以从两个方面比喻人事:
一个是比喻人的内心平静,不易被扰动;
还有一个是比喻人的心机深,看不透。其中后一个意思容易产生歧解:城府很深,包藏祸心。
比如越王勾践的例子。
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于太湖,打了败仗,勾践贿赂夫差的宠姬,得到允许投降的宽恕。勾践自愿到吴国去,给吴王做奴仆。
吴王有一次生病,勾践还给夫差尝粪便,检测病情。勾践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夫差,最后得了机会被放回去,“卧薪尝胆”,最终血洗了耻辱。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心机婊的故事。
但是此类心机婊之“祸心”,还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管仲将死的时候,齐桓公举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准备做管仲的继任者,齐桓公认为这三人都对自己很忠诚。
理由是:易牙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满足齐桓公想尝尝人肉滋味的意愿;开方忠心事主,十五年不回家探望父母;竖刁为了近身侍奉齐桓公,把自己阉割了做宦官。
却都被管仲否定,管仲的理由就是一个:不近人情者,必有祸心。
所以,心机深,并非老子“心善渊”的正解。
正解在哪里呢?
有句话叫做“关心则乱”,触动了一个人的利益之所在,人就会表现得急躁;反之则平静,无动于心,云淡风轻。
三国徐庶本来要辅佐刘备,结果被曹操把他的母亲给抓去做人质,徐庶只好离开刘备进曹营,留下话说:吾方寸已乱。
找到了一个人所在乎的东西,抓住人的弱点,就可以打击之、利用之。
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可以在乎的,便是云淡风轻,无法捕捉。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第五十六章:“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道德经》第56章)
说白了,就是依循自然,超脱亲疏、利害、贵贱,这些世俗的价值观念。
彻底超越,依道而行的人,其心便是“心善渊”。
北宋苏轼叠遭来自王安石的变法派和司马光的保守派的打击,逐渐练就看淡个人沉浮的心态,自道:“八风吹不动”。
又专门写了《留侯论》,称赞张良:“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东坡还认为,黄石公教给张良的,并不是什么兵法,而是“动心忍性”,在《史记》中的记载里,的确,描述的全是黄石公如何故意折辱张良,教他能忍。
最后,张良所以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关键就在能忍。
其中特别是两个段子,一个是韩信在山东打出了名头,向刘邦讨封,刘邦先是大怒,后来张良在下面踢他的脚提醒他,刘邦马上明白过来,赶紧改口给韩信封侯。
当时的形势,韩信羽翼已丰,从刘,则刘强项弱;归项(羽),则项强刘若。
另一个故事是刘邦已定中原之后,与匈奴会战,被围于白马城,张良用计,贿赂匈奴单于的宠妾,吹枕头风给刘邦解围。
刘邦的白马城之耻,一直要到他孙子汉武帝才帮他出了恶气。反之,项羽不能忍,一错再错,打乱了通盘计划,“力拔山兮气盖世”,却败在刘邦的手下。
我们观察我们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好多都是临时起意,是一种应激反应,比如喝酒喝多了,与人争辩,一语不合,打起架来,这个不是我们的生命底色,酒醒了,就后悔了。
一个人一生做的好多事情,都是应激反应。
更经常的应激反应则是从众心理,本来自己并不想做,但是看到大家都做,所以我也做。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要。
所以诸葛亮的“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被好多人传为座右铭。
好多事情,从一个方面说是能忍;更好的方法则是超脱。超脱了,才能拿得起放的下。做出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理性,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中人们为什么不能理性?就是不能超脱。于是就被这种应激反应刺激着做了好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就统治来说,根本的使命是协和万邦,善于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下面的冲突来了,如果受其激荡,与之正面对抗,自然不行。你必须超越在这种冲突之上,寻求在更高层次上化解这个矛盾。有了这种超越的眼界,境界,自然显得像水一样地渊深、包容、动心忍性。
3、与善仁。
雨水润泽万物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普惠,无所偏私;第二是各地得多得少,全取决于地形本身。
高处得水少,凹处得水多。
在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已经说过了这个意思。
就人事上来说,统治者对天下施与恩泽,也要向水一样,才是“与善仁”。
怎么理解呢?
与水德相反的做法是行私恩。结果,给张三给多了,李四就嫌少了。给了王五机会,赵六就没了机会。
所以我们看有些组织里喜欢给人小恩小惠的领导,总是摆不平。
为什么叫小恩小惠?恩惠不普及,就一定有人抱怨,为了平衡这种抱怨,再“搞平衡”,结果“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人情没少送,但怨言反而比谁也不给的时候多。
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是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李宗仁大骂蒋介石的执政风格,就是蒋介石搞任人唯亲,搞特惠主义。没有得到优惠的,肯定骂你;得到优惠的,还嫌得到的少。这样,就很难团结人。
像水一样地“与善仁”,关键是要赏罚公平。怎么公平呢?
就是采用制度,形成普惠的局面。民间常常有个做法,就是事先制定出一个对事不对人的制度,给大家一个公平的机会,你得到了,得的多,那是你应得的;没得到,得到的少,那也是你自己不努力,怪不得别人。这样就容易保持公平,没有怨言。
在笔者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中,有一点感受。
我发现,好的激励,最好用一个相对固定的制度,而不要留下主观操作的空间。比如说,我发现给经理人业绩奖金,就常常不如给股权的效果好。
因为业绩奖金的基数往往是一年一变,所以部下老是要揣测你的心思,看你的脸色。万一基数指标定高了,他就会觉得你对他苛刻。
反之,股权确定了,该分多少红利,只取决于市场形势和经理人自己努力,和老板就没啥关系了。
再比如股权激励之中,有很多企业的股权方案有漏洞,有人为操作空间,比如公司老板对职业经理人保密财务信息。
那你保密了,我怎么知道今年公司总利润是多少?我得到的分红,是不是你在财务上捣鬼了?
所以,只要有人为操作的余地,那就容易产生抱怨。
《庄子?山木》里面有个寓言,说上游冲下来一只船,即将冲撞到下游横渡的小舟,如果上船无人,则下船上即使有心胸狭隘的人,也不会生气,只能自认倒霉;
而如果上船有人,则会令其撑开,以免冲撞;如果连喊三声而不回应,则下船的人势必恶语相向。
人对于客观环境给自己出的难题,往往有极大地耐心去应付,不管成败,无怨无悔。但是对于人为出的难题,则会心生抱怨。
所以,好的管理,应该是“凡事出于不得已”,将客观环境带来的压力,通过制度化的规则,传导给组织中的人们,让人们自己去努力。
好比,年代,农村实行承包制,一个政策下来,全国各地多少亿的老百姓,“不用扬鞭自奋蹄”,虽然各地情况,家庭情况,贫富有差,但是无怨无悔。
但是到了年以后,中央把承包制引入到国有企业改革,却遭遇了严重的失败。为什么?
因为农村的承包制是统一的,几乎全国一律。而对企业实行的承包制则是千差万别的,几乎一个企业定一个承包合同。
结果,企业除了要面对市场的客观经营条件以外,还要面对政府这只人为刻意之手。于是,绩效出了问题,就不是专注于自身改进、专注于市场,而是专注于和政府讨价还价,撒泼耍赖,形成所谓“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局面。
4、言善信。
基于水的特性来推测这句话的含义,我看到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解释,一个是河上公:说以水为镜,你是什么样子,水就把你照成什么样子,所以说言善信;
另一个是魏源的解释:说水流会根据地形条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遇到圆形,水必还转;遇到方形,水必折弯;遇到阻塞,水必停止;遇到决口,水必奔流。水是随屈就伸的,所以说言善信。
这两种想象,一个说静水,一个说流水,都能说得通,而且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合理的推测。
但归结起来都是一样的:就是水不加任何主观意志,完全根据对方的情况做自然回应,对方做什么,就一定会从水这里相应地得到什么。所以说是“言善信”。
把这个水德结合到统治的风格上面,就是统治者应该用公开化的制度管理人,杜绝私恩。其中的道理,与上一条“与善仁”是相通的,此处不再赘述。
唯一需要补充的是,上级只有“言善信”,下级才会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一方面增加统治者的信用度;
另一方面,会有利于下级把脑子用在下面------其所面对的作业面上;而不是用在上面------应付上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成无谓的组织内耗。
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而不是各个独立的独狼,就是因为组织起来能够产生更大的力量,来抗拒个人所无法面对的生存困难。
但是社会组织本身也会产生内耗,内耗过大,反而不如无组织。因此,如何把内耗控制在最小化,本条“言善信”,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实际上,先秦的很多学者已经从老子这里找到了启示。比如《管子》就有大量章节强调立法要杜绝私恩。
(5)政善治:
本条,历代注家的阐释,基本上取政治清平,来反推水性。
就水而言,一切污浊无不涤荡,此为清;一切高下坑洼全部找平,此为平。
合而为清平。
就政治而言,所谓清,就是扫除一切邪恶冤屈,类似于当代的政治司法公正;
所谓平,就是公平,使百姓各得其所,类似于当代的经济、公平分配之类。再抽象一步,就是一个分配公平(司法公正)。
如何实现呢?
我们看水。
水下是坑坑洼洼的,好比个人之德行高下、能力大小、体力强弱、家庭继承,都是有差等的。
又好比人间的各种纠纷,其中的是非曲直,都有很强的个案化特点,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
但是在水面上,却是平整如镜的。就人事上讲,如何可能?无非是利用自然的制衡,使其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的要点,是尽量不干预,也就是无为而治。
如此说来,水性的政治,关键是要让人各得其所。不强求整齐划一。
反之,如果从水面下面用力,力求整齐划一,不仅耗费执政资源,使其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且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平。
如计划经济年代,试图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人家的不平等,结果证明是个大悲剧。
(6)事善能。
水德之六,如何能办事?
第七十八章有句话可以做个导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意思是说,水非常柔弱,但是可以做到用最强硬的手段都做不到的事情。
因此,就人事上来说,老子倡导的统治风格就应该是这种水一样的渗透性、持续性和柔性。不硬来,不蛮干。
治国方略,概而言之,可以用“拔苗助长”这个案例做一个划分,目标都是让麦苗长得好,多打粮食。
但是方法却有两个,一个是除草施肥、浇水、捉虫子,剩下的就是静待自然成长;另一种则是直接从上面拔。
拔苗助长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在这上面栽跟头的,历朝历代从来不少。
西汉刘邦刚刚打下天下,陆贾就讽劝他:“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概战争时期,总体的风格是需要强硬:说好了让你12点必须拿下这个山头,就必须是12点,至于怎么拿下山头,自己想办法。想不出办法就硬冲硬杀好了。
和平年代,这种办法就不好使。秦法严酷,在战争年代把国家打造成了一个战争机器;到和平年代,却逼反了陈胜吴广。
就当代来说,道理也是一样。可以把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做个比较。
计划经济年代,好比拔苗助长,用战争年代那一套,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结果弄出个大灾难来。
市场经济,政府看似啥都没干,几年下来,就实现了“粮满仓,油满缸”,还顺手弄出“乡镇企业”这个副产品来。
计划经济几十年强调的农轻重的平衡关系,几十年都弄不平衡;市场经济不到十年就给弄平衡了。
可惜当政者有时候还是糊涂,比如动用“拔苗助长”的手段“保八”。
经济增长率,如麦田里的麦子,功夫下到了,剩下的只有等待其自然成长,长出来多少斤就是多少斤,岂能计划必须是多少斤?!
7、动善时。
孟子对山涧溪水,有这样一段描述:“源泉滚滚,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孟子?离娄下》)
孟子这句话给出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看一泉溪水,遇到沟壑的阻碍,它就安静下来,静静地灌注着,灌注着……非常沉静,根本无所谓耐性,反正你坎子有多高,我就一直跟着往上升就是了,只要我有源头活水就好了。
终于,沟壑被灌满了,或者它的堤坎儿被它自己所积聚起来的巨大水压冲垮了,总之再也无力阻挡,于是溪水又恢复了自由和欢快,向前奔流,就这样,越过无数的沟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
溪水的这种“盈科而后进”的情景,可以表达“动善时”:它沉得住气,有时流得急,有时流得缓,有时干脆沉静下来,慢慢积聚力量。
顺其自然,全凭地形条件而定,功到自然成。这就是动善时了。
所以,动善时,说的是要像流水一样,有耐心,积聚力量,等待时机,功到自然成。不争时,做到条件的成熟,不硬来。
《道德经》第63章、和第64章,两章都可以做个注脚。
三、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后,老子对水的上述七种德行做了总结,就是不争,因为不争,所以无忧。
水的七种德行,的确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消极被动,随曲就伸,看似被动,实则处处主动。
统治的风格,也是一样,以静制动。老子举出的水的七种德行中,处处都有以静制动的韵味在里面,请细细品味。
陆沉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