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堂():老子与道德经
据资料:历史上有二个老子。一是李耳,著《老子》一书,共33章,约字,简称二千言。二是约晚年左右的周太史儋,著《道德经》。
《道德经》是在学习《老子》二千言基础上的注释和发挥,约言。但对于《老子》的思想已做了许多篡改。
以上二人,后人都称为“老子”。
老子,老氏名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又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故称老聃,尊称老子。老子生卒不详,大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前后。与孔子同时代人,年龄略长于孔子,孔子曾问礼于他。老子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看到地方诸侯国争夺倾轧,周室日衰,旋即远离政治漩涡,隐居乡野。
老子是我国古代圣贤,哲学巨斧,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期。他开创的“道家”和孔子开创的“儒家”,一起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相传老子退隐时,走至函谷关,被关尹喜留作《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因首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故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因首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德经》。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理想,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哲学思想。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怀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史记》里记载太史儋: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同“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还记载,秦献公十一年时,太史儋对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最后详细记载了其家世:“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叚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不过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周太史儋后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二则,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至于见秦献公的年份,司马迁也没弄很清楚,他在《老子列传》中认为是孔子去世后年,也即公元前年。但在《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年,相差了24年。而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前之间。《老子》果然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个人
公众i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