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也可能是老子唯一留给世人的一篇论述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等的宝典,乃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道教经典里最基本、最精华的纲领性经文。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现代常用的《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字,所以又称为“老子五千文”。
鲁迅先生曾在道德修养的推崇及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认识的谈论中对道德经作出过这样的评价“不读一书(指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历史上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我们普通百姓都纷纷从道德经里汲取智慧。我们中国人的坚韧不拔、默默奉献、忠厚朴实、含蓄内敛、少言多做等等特性,基本都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熔融于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就是没有读过道德经一书的普通百姓,也是潜移默化地运用道德经里的思想和智慧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自知而已。
现代人大多不了解老子,不了解道家,不了解道教,但也耳熟能详的得知这么两句话,就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两句话蕴含了道教的终极智慧,形成了道法自然一个成语。
还有一个成语是:上善若水;
这样就形成了现代人朗朗上口的,经常挂在嘴上,并且作为座右铭而身体力行的两个成语:
上善若水;
道法自然;
这两句成语表达了老子为人处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与伦比的大智慧。
由此,中国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所运用的思维、语言里少不了成语的引用,这个成语的引用实际上就是引经据典。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中国的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的来源有四种: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道德经》里所产生的成语就是属于第三种来源。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道德经》中直接摘引原句的成语;一种是从《道德经》里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的成语。
中国人平日里在对话和写作中对《道德经》里所产生的的成语加以引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经理论的学习过程,二千余年来,中国人祖祖辈辈运用道德经里的成语,一方面固化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一方面在这些成语思想的熏陶下,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下面贫道根据王弼所注的《道德经》通行本里,从老子的八十一章中摘取出人们现在所使用的成语,通过老子的原文进行解释,使人们了解老子的本意和思想理念。
续文详见“有多少成语来自道德经?(二)”
古风道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