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曾担任周朝的图书管理员,后来隐退,骑牛西行。灵宝函谷关的守门官吏见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光临,见到老子后请他著述,老子写下这本书,后世称为《老子》于是向西入关。后来老子被道教尊为始祖,唐朝时被皇室追认为李姓始祖。因为《老子》包括“道篇”和“德篇”,也称作《道德经》。
道德经过于高深,翻译为白话文一定会损失其原有的意味。对于这种高深的古文,只能作注释,不能翻译。历代注释《道德经》的学者有五千多人,超过《道德经》原文的字数。不同的人读原文,有不同的体悟。
本次学习《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2]。
无,名天地之始[3];有,名万物之母[4]。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5];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7]。玄之又玄,众妙之门[8]。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是名词,本章中指形而上的、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第二个道是动词,言说,描述,表达。“常”在帛书中作“恒”,写作“常”以避讳汉文帝。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和第三个名是名词,是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动词,称谓,命名。
[3]无,名天地之始:无,可以叫做天地形成的开端。老子提出的“无”的概念,是天地形成之际的一种状态,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状态。
[4]有,名万物之母:有,可以叫做万物的根源。老子提出的“有”的概念,是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生成的状况。“有”和“无”是对“道”的具体称呼,是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经常体会“无”以观照“道”的奥妙、深微、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欲:助动词。
[6]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经常体会“有”,以观照“道”的边际、用之广大、四方上下、无不穷尽。徼:边界。
[7]玄:幽昧深远。
[8]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
备注
“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在《老子》中主要有三种意思:(1)形而上的实际存在,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2)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3)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
我们按照“道”去办事,就能取得成功,但“道”是什么?太难了,只能自己体会。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右下方的“在看”,您的鼓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