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我们古代经典之作。我们这里来介绍两个知识点。
第一、简单解说“什么是道?
答:“一阴一阳之谓道。”
原文见《易经》(学习《道德经》最好能结合其他经典,一起来“以经解经”):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镇江孙氏武学研究院霍培林院长赠送丹徒区研究分会题字。
第二、解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生一(太极);
一(太极)生二(阴阳);
二(阴阳)生三;(三是阴阳混合后,新生出的一个“太极”)
三生万物;(有了阴阳和太极,这三样东西,就可以生出万物了)。
如孙禄堂《形意拳学》、《拳意述真》中所写“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道德经》开篇即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全文展开细致论述来说明什么是道,大道至简等概念。通过学习其他古代经典来理解《道德经》原文会更有帮助,所以我们这里选择使用《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来解答什么是道,这样更简单直接一些。历代注释《道德经》者数百家,收入《道藏》解本亦五十余种。解注最早者为韩非与河上公。韩非仅“解老、喻老”两篇,全注自河上公始,数千年来,盛行于世,版本众多。我们这里附上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的自序部分与大家一些学习参考。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自序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道曰金丹,释曰真空,要皆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地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无形状可拟,无声臭可拘,所由神灵变化其妙无穷,有不可得而窥测者。若皆自然天然,本来特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即等而下之,鸟兽草木之微,亦莫不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试观汪洋大海,水至难测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无非水。太虚之气,亦犹海水一般。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之初,同此一气。除此以外,另无生气,亦别无生理,所争者,姿禀之各殊耳。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又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诚确论也。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任斯文之责矣。恭逢盛世,天下平安,适遇名山道友,谈玄说妙。予窃听之,实非空谈者流,徒来口耳之用,因得与于其际。群尊予以师席,故日夜讲论“道德”一经,以为修身立德之证,不觉连篇累牍。第其瑕疵迭见,殊难质诸高明。然亦有与太上微意偶合处,不无小补于世。众友请付剞厥,公诸天下后世。予于此注,实多抱愧,不敢自欺欺人。无奈众友念切,始诺其请。兹刊刻肇始,予故弁数言于篇首,以叙此注之由来如此。光绪十年孟冬月谷旦元吉黄裳自序镇江孙氏武学研究院年12月28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