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大大boss来开会。
会议的最后一个议题,是用一副楹联概括老子的《道德经》。
上联七个字。下联七个字。
小编的表情是这样的:
《道德经》号称古代最短的哲学经典,一共个字。比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哲学家,老子显然是最懒的一个。
没想到,我们要用更懒的方式来总结。
不过,要知道,世界是由懒人推动发展的。
为了达到懒,人们就得突破现有的技术思想障碍,来保障自己懒得有可持续性。
会议给这个对联做了一个定位,叫做“极简本《道德经》”。
这个对联也不能随便写。
还是要满足一些条件。
一来,要用到道德经原有的字,不能另外出新词。因为要保证不曲解老子的意思。
二来,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上联七个字要把“道”整明白,下联七个字要把“德”说清楚。
三来,要符合对仗。
一时间,会议室里安静如鸡(请注意这是个网络用语不是成语)。
因为大家都在疯狂刷手机。
刷手机上的道德经。
我怀疑,因为我们这次会议,“道德经”三个字在百度上的搜索肯定攀升了一个百分点。
其实吧,上联已经出来了。
大大大boss说,这个上联其实很好总结,蛮多人都能作出来。
《道经》说的是啥呢?
小编心里:就是道嘛。
大大大boss说,其中的关键在一句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有四时,地才有春种秋收。
天与地合起来,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自然界。
“道”其实就是自然律,就是天地规律。
而老子所谓“自然”,则可以称之为“本道”。
这个“本道”,其实是借用了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中“本我”的概念。
“本道”,就是道之中最为原始的部分。
换到天文物理学上来说,如果“道”指的是大爆炸以后宇宙运行的规律,“本道”就可以视作大爆炸发生本身。
道是自然律,“自然”就是创世能量。
在老子的观点中,“自然”是比道更原始一级的概念。
道的源头出来了,道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上联七个字的头四个,就是:
那还有三个字是什么捏?就要从另一句话里来了: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作为规律性的存在,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万物何以生?
恃“道”。
何意?
没有宇宙冥冥间的准则,世界不会是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
在老子看来,生机勃勃的世间,是靠着道的滋养。
顺道而行,就是物竞天择,就是按规律办事。
非要在冬天种麦子,就是违道而行,必然不得其果。
道,是老子说“吾不知其名”的绝对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从宇宙的源头走来,循道而生,成就了世界。
老子的伟大,在于他读懂了天,又将其与哲学融合。
前四个字,讲了道的源头,那么后三个字,就是道的走向。
这么着,上联就成型了:
上联并不算特别难,难就难在下联。
老子的“德”,和孔子的“德”大相径庭。
老子的“德”到底是个什么“德”?
人说,是玄德。
是“上善若水”,是“柔弱不争”。
这些都没错,可也都是解释,却不是定义。
我们要找到老子本身最核心的想法,要抽出其最本质的东西。
于是,在文本的分析中,辩论开始了。
……
以上六个点为辩论过程。
总结下来,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一,无为。
《道德经》中,无为这个词出现了十三次,其中五次出自《道经》,八次出自《德经》。
其中一句话云: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真正的德,讲究以“无”运作事物。
“无”者,道也,也就是事物本质规律。
“有”者,形也,也就是事件表面逻辑。
真正的德,是要抓住本质,顺应本质。只要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就可以轻松管理事态,就是顺势而为。
所谓的“下德”,就是只看到表面逻辑,而忽视客观规律,以为能以主观认知改变事物运行规律的一种表面上的“德”。
看起来,废了老鼻子劲,但是事实上是无用功,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二、畜。
我们看一下关于“道”与“德”关系的另一句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生万物,而德畜之。
畜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一下与《道德经》相近时代的经典《周易》:“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畜,就是养育之意。
但是有了这几个核心概念,我们还没法构成完整的一句话,更没有办法表明德经说了啥。
况且,德畜之,畜的是什么呢?
经过一番字序语义上的讨论,我们得出了一个类似填空题的下联。
“畜”这个动词之后的名词应该是什么?
还得从《德经》原文找答案。
我们找到了“道生之,德畜之”前面的一小段话。
这句话很著名,你们应该都听说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在老子这里,就是能够发现道,掌握道的人。
在老子看来,圣人才有资格管理国家,是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的人。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就是把百姓当作孩子来养的人。
而养育孩子,为的是让孩子健康成熟,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与占有欲。所以,德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德之所畜,所养,是无私的、圣人屏却自我私欲而生出的百姓之心。
德之所畜,在于百姓。
德之所贵,在于无为。
以无为而育百姓者,德也。
大大大boss拍板云,百姓二字,恰能体现”德“的精髓。
填空题就此大功告成,十四个字,概括了《道德经》:
道法自然生万物,德畜百姓贵无为。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百姓”这个词用的有点俗气。
但是不要忘了,正是老子语言的魅力,哲学的通达,爱民之心的体现,才让“百姓”这一词流播广远,成了今天的大俗话。
这正是老子的功德所在。
以黄老治国,有文景之治,唐太宗顺应天道,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而有贞观之治。
老子的可贵,在于召唤人们回归本真,在于引导人们发现真理。
他发现了“道”的存在,又将他的天道观融入治国观,形成了“德”的概念。
他将人的最高境界比喻为“赤子”,而人们最容易被赤子之心所感动。
为什么?
因为不管多么柔弱,本真二字,最有力量。
想看极简本《道德经》出处一览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