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是周朝的一名守藏史,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老子》这本书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很多版本。郭店楚简的《老子》是战国中期的版本,帛书的《老子》是战国晚期和汉代初期的版本,我们现在读到的《道德经》是曹魏的王弼本传本。《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大约是从汉代开始的,具体时间不可考。
知足常乐,自知之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根深蒂固,功成不居,无为而治,和光同尘,多言数穷,天长地久,上善若水,金玉满堂,功成身退,目迷五色,宠辱若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余食赘行,知雄守雌,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多藏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出生入死,福祸相依,长生久视,报怨以德,以德报怨,轻诺寡言,得寸进尺,哀兵必胜,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安居乐业。这些都是来自《道德经》的常用成语,闪烁着不朽的智慧光芒,指引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事。
《道德经》写于春秋战国动乱年代,书中主要想解决的是国家治理之道,和离乱的人民需要面对的各种困惑。该书采用语录体,汇集了古代的智慧格言。全书一共分为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后44章为下篇《德经》。上篇偏重理论,下篇偏重使用,上下篇之间论点混杂交错。全书缺乏明显的有机联系,观点阐述缺少系统性,观点论述没有充分论证。现重新解读该书,将书中的观点分为三大类,包括天道人德观、治国理政观、个人修养观。
一、天道人德观
(一)天道的三个观点
1.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选自《道德经》第42章。意思是道客观存在,道是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本身具有阴阳二气,也就是事物发展的正反面。阴阳相交均衡,天地万物都处在平衡的状态下,就产生形式多样的大千世界。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阴阳相合而生成,阴阳平衡和谐是关键所在,平衡和谐才能使万物安宁并生生不息。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都有雌雄之别。雄性是阳刚之气,雌性是阴柔之气,阳刚和阴柔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基础。
2.柔弱处上
柔弱处上是老子对于阴阳之间关系的看法。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选自《道德经》第76章。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很柔软灵活,死后身体就会枯槁僵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用兵逞强就会招致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选自《道德经》第78章。老子拿水做类比,水是世间最柔软的事物,可是却可以攻坚克强。真正的强者能象水一样顺势而为坚忍不拔。类似的表述还有《道德经》第36章的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3.天道补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选自《道德经》第77章。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水洼则盈,月满则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道德经》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弯曲反而得到伸展,低洼反而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新生,少取反而得到更多,贪多反而产生迷惑,有道的人会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后面一句是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刚好和自然规律相反。所以要认识道的人去遵循道。天道如此博大无私宽广,人道如此渺小自私狭隘。遵循天道可以让世界万物安宁和谐。
(二)人德的五个层次
《道德经》第38章,也是德篇的开篇里这样写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何理解老子提出的道、德、仁、义、礼呢。道是自然规律是天道。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表现。道和德都是无为,无为是顺其自然的为大公无私的为,犹如水犹如天与地一般。仁、义、礼是有为的类型。也就是说是以自我名利为中心的为,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制度和礼节。如果不能在以自我名利为中心的行为中自觉做到宽厚和正直,那么就要用制度和礼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构成了老子的无为和有为行为的五个层级,道和德属于无为,仁、义、礼属于有为。天道和人德构成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三)天道和人德之间的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选自《道德经》第25章。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纯朴自然。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万物之母,道作为最一般的规律,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中。天人合一是老子主要的思想精髓。
二、治国理政观
(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1.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治国基础
选自《道德经》第39章。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民本思想是治国理念的出发点,人民福祉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治国者应谦和朴实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民众,这样才是无为之治的思想根基和理念。
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治国方法
选自《道德经》第5章。老子将天地比喻成一个风箱,越鼓动风量越多,越不平稳。类比国家治理也是一样,减少干预,减少苛政,休养生息,造福百姓,统治才能长久安定。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无为而治。
3.治大国若烹小鲜
选自《道德经》第60章。将治理国家比喻成烹饪很小的鱼,不能时常翻动导致破碎。比喻政策要有持续性、连贯性,不能朝令夕改。
(二)用兵之道
不以兵强天下。选自《道德经》第30、31章。用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回遭到报应。武力会给人民造成灾祸,使用武力只限于救济危难和保护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炫耀和逞强。精兵利器是不详之物,对战争为民众带来的伤痛深恶痛绝,战争是不得已才运用的手段,和平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在中国古代,常用丧礼的方式对待胜利。老子认为君子在用兵时也要恬淡为上,也就是说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忘形。老子是反对战争的。
(三)外交思想
大邦小邦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选自《道德经》第61章。治理很大的国家,就要象江河一样安于卑微的地方,这样一来天下百川才能交汇于此。大国对待效果要谦虚卑下,不要趾高气扬,这样必然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附。小国若能对大国谦虚卑下,会取得大国的各种支持。所以大国谦卑取得信任,小国谦卑取得利益,大国和小国都通过谦卑的态度取得自己想要的,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虚低调,这样才能世界和平。
(四)理想之国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选自《道德经》第80章。治国用兵最后想达到的理想社会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的状态。这是老子向往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人民安居乐业,不必为了生存结交来往,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三、个人修养观
(一)对待名利
金玉满堂富贵而骄选自《道德经》第9章。纵然金玉堆满房间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后变得骄纵,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大千世界问谁不时追逐名利,倾慕财富,人们的贪欲永远不能被满足所以就一直会追逐名利。但是人要克服自己的弱点,因为人生一世如同草木一秋,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做事做人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这是老子对财富的态度。
宠辱不惊致虚守静选自《道德经》第13章。人是情感动物,对荣辱的情感自然十分敏感。但是对荣辱的在乎其实都是人自身的弱点,归根到底还是对自身利益的在乎。人不能远离荣辱,但是也不能做荣辱的奴隶。看淡荣辱超然自守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选自《道德经》第19章。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这样才能真正没有忧患。与大道同步才是最好的对待名利的态度。
(二)个性品格
知止不殆选自《道德经》第32章明白自己的制约,守好自己的本位,就没有什么危险了。知足常足选自《道德经》第46章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贪得无厌,欲望有度才是恒久的满足。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选自《道德经》第33章。能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是刚强的。一个人能够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才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知止、知足、自知、自强是我对老子对个人修养的理解。
上善若水不争无尤选自《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了。水被老子认为最和道接近的事物了,做人做事都要和大道同步,所以用这句话来总结个人修养的最好境界。
(三)治学态度
中国人对学习的重视源远流长。为学日益选自《道德经》第48章。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自《道德经》64章。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才是求学的正确态度。
《道德经》通篇都是以道来衡量和评判治国、用兵、修身养性的,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无为无私顺其自然是老子的人生态度和治国理念。以上是对《道德经》思想和观点的解读和简要阐述。重新进行整理和提炼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其思想的基本构架和主要论点并使之具有系统性,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从而吸取其中的智慧精华,对于认识当前的社会和人生也有所裨益。文中的不足和偏颇之处请批评指正。
黄建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