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努力贴近老子略谈我对道德经之解读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3
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03173.html

在品德和心灵修养的观点上,老子和孔子的看法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仁慈;“俭”是俭朴;“不敢为天下先”,意指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保持谦卑的态度待人接物。而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无为”是老子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被认为是“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都是顺其自然而不妄为的,但是天地万物没有一种事物不是由于“道”的作为而产生的。

这就是“无为”的玄妙之处了!

——《浅谈文化》P37

因此,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作为(“有为”)。其含义是:当道德(心灵)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无论做什么,都符合最高境界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都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种最高效的对己、对人、对物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为,就属于“无为”。

而与“无为”相对应的“有为”究竟是什么样的行为呢?那就是未能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低层次、低效率的意识行为,而且这种低层次的意识行为常常会产生害人害物甚至害己的结果。例如,人们平时常会表现的主观躁动的行为,不深思、不慎密的意识行为,只顾自己利益、不惜害人害物的行为。这就是老子所不主张的“有为”。

应该怎样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使道德进入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与境界呢?

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致虚极,守静笃。”

“虚”是指空空荡荡、空无一物的意思。老子主张人应该学会经常排除心中的贪欲之念,而且要排到尽,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成无欲无求的空空荡荡的空间。这样,心灵这个空间就可以完全用来装载“道”,人的意识行为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无为”的境界了。

“静”,是老子认为用来修心养性、正心修身的另一个好方法。当然,老子提出的“虚”与“静”都蕴藏着同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无私和宽容!因为人的心灵里缺乏无私与宽容的修养,是不可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的!比如,当一个人忧忧戚戚地念叨着自己的名和利时,怎能使自己的思绪进入平静、宽容的状态呢?

我认为,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思索,就有可能比较贴近老子学说的原义了。

——《浅谈文化》P38

老子认为的“静”,是平静,是回归自然状态的那种平静。在《道德经》里,提出了两种回归自然状态的平静。其一是如婴孩般的质朴纯真的自然平静;其二是回归到产生“道”的那种最高境界的自然无为的平静。

然而,老子同时又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要人们回归(或说达到)这两种自然状态的平静,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人类毕竟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名与利的诱惑总是严重地缠绕着人们的心灵,也因为人们后天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追求也不同,因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层次。

老子认为世人的道德主要分成如下几个层次:一、“道”。二、“德”。三、“仁”。四、“义”。五、“礼”。

“道”是最高的层次,“礼”是最低的层次,也就是道德底线了。如果连“礼”这种最低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的人,就处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状态了。如果这种状态的人越多,人类社会的祸患也就越多了。

所以,老子希望人们能够首先学会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道德标准处在哪一个层次,然后发挥自己的努力一个一个台阶地往上提升,最终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浅谈文化》P39

↓↓↓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