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每天学习《道德经》开启人生智慧门,大家好!欢迎走进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论道直播间,我是《道德经》研习者靜馨,这位是今天的《道德经》解说员孙玉芬老师,孙老师好!乙:靜馨老师好,大家好!甲:从古至今老祖宗留给后代子孙很多人生经验,柔弱胜刚强就是处事良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舌头和牙齿等等的故事,无数的自然现象,我们讲述了柔弱与刚强的对抗,“慈柔”是《老子》的“三宝”之一,也是《老子》哲学的精华所在。下面有请老师和我们共同研学《老子》第四十三章柔骋至间无入无间。老子又是怎样告诫世人柔弱胜刚强的重要性呢?乙:好的,我们共同研学,先看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甲:老师,我们研学第一句经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的经义。乙:好的,我们先看注释,至柔:无为。驰骋:奔驰通畅。无有:不存在有。无间:无空间,同时也包括无时间,无间必无时。这句经文的今译是:天下的至柔能奔驰畅通天下的至坚强、至坚硬,不存在有的障碍可以深入到无空间的不可到处。甲:老师,我们常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那么这里的至柔又怎样理解呢?乙:这里说的至柔是一种最高境界,也是无我的一种状态,只有达到极致的无私无欲无我,才会达境至柔,也就呈现出无为的道性了,只有无为才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无坚不摧,一路畅通无阻,比如:水的品性,水可随方就圆,但水也可无坚不摧就是这个道理。甲:原来至柔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只有无我的品性才能达到至柔,才能无论在任何事物和生命中都能够随顺对方,而以恰当的方式找到打开至坚的方法。我们再研学经文: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的经义。乙:我们看这句经文的今译:我正是因在道中才知道无为的益处。老子亲证举证至柔驰骋通行至坚,亲证无有入无间,以此亲证知无为之实益至在。老子处全维的本体心,自彻时空始末,万物动变,是绝对真理的知者。所以学经的要义就在无以为的虚静之中,去彼取此为道动之反,不离虚中为道用之柔,此虚中自知常,此虚中自谷纳,此虚中刚亦柔为亦无,万物千川百流用力自然并作归之为。甲:这是见证了老子的无为状态,打破了解决任何事情先入为主的我执我见,只有以柔克刚的真理才能随方就圆,找到突破解决任何事情的障碍。我们继续研学经文: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经义。乙:好的,我们先看注释,不言:不言语、不欲言,说而未说。教:化育。无为:为于无。及之:及,比得上、做到、达到;之,无为。这句经文的今译是:不欲言的教化作用,无欲为的真正受益,天下没有能比得上无、比得上不言无为了。甲:老师,老子这里的不言之教,是身范力行身先做到吗?那么这里没有能比得上无和不言无为又该如何理解呢?乙:无的不言教化作用,无为效力益处,天下什么本事都比不上也做不到,在道逝中,二生三为有,道生一为无,宇宙万物皆有时间性,而谷神可进入无时空。科学之父爱因斯坦就能进入时空的零趋向中而名广义相对论。释迦达到了零时空,故名时零无量寿,空零无量光。甲:这里的谷神是虚静中若尘一息之神不断不灭,这是玄牝玄空,其至是道生之一的无极吗?乙:是的,只有这不断不灭的谷神一息之神才能进入无时间而时归无量寿、空归无量光。我们要善于用有的相对性去推证无的价值,从会意去推证不言。释迦拈花就是神会,我们是靠语言会意的生命浊障层,但也有不同程度不需言语的神会本能。甲:这是告明我们,老子是绝对真理的知者,而我们虽然处在欲障的小小千里之外,虽然有障之心不了无障之义,但有时也会有心领神会的时候吗?乙:无能生亦能化,清浊本不二尽为自然中。只因烦恼苦,圣才教自明。维系逝生消障痴,归返宇宙大平衡大皈依,给大生命,教人大解放。l要善于用有的相对性去推证无的价值,从会意去推证无言。比如:释迦拈花就是“神会”,我们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作为传承载体,传承中华民族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何尝不内存“神会”之意呢?《武强年画》起源宋明,盛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被西方誉为“东方圣经”。甲:原来《武强年画》有着这么强的时代传承意义,用年画有形的物,把无形的中国文化精神传播出去,传播多元文化共有的道德核心,这以有传无,神物合一,有无双玄,才能达到人心深处的无有入无间,这才是“识的东风面,家家现祥光,内藏神韵秘,送去福进门”。乙:不知时空急,不知大律,不明大道理,何以谈讨共识交换,不要谤道误己,误人生,误未来。总之,规律的东西还是多学点大有益,定比不知自是妄想好。甲: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使我深深地感悟到柔弱者具有无限的生机,必然会走向生长与发展,其中孕育着日益强大的力量,所以它能战胜自以为强大的刚强是必然的结果,凡是强大总会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好的,我们今天就研学到这里,小百姓悟大道,下期我们接着唠!再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394.html
上一篇文章: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三宝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