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圣人是如何对待呢?那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解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了约定的“丑”的观念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由于有“不善”的观念存在。
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接随;万物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是天地之间永恒的法则。
因此,有道的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主观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不占有,也就无所谓失去。
详解
老子首先从“美与恶”、“善与不善”这两对生活现象中最普遍的“名”开始,探讨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即认识论,也是探讨“道”的社会应用。
弄清本章的逻辑层次关系,才能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以往的解释,多着重逐句译文,以至不能准确把握大义精要。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里的天下是泛指,小到一个部落、一个乡村或地区,大到一个诸侯国乃至天下。
美,对应于“恶”,指美好的,这在以后的章节中也多次出现。恶,丑的、丑恶的。
已,通矣,语气词。其实解释为“行径存在”,表达一种状态更符合原意。
这段话解读版本众多,各执一词。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天下人都形成了一个“美”的观念和标准,那是由于有了一个相对的“恶”的观念同时存在。
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天下人都形成了一个“善”的观念和认识,那是由于有了一个相对的“不善”的观念同时存在。
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看,这样解释比较合理。
还有一种解释也较为认可,但是从逻辑推理上则勉强: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并都按照这个美的标准、美的观念来认识世界,指导生活,那就不是美了,而是“恶”了因为美就是一个名,美既多种多样,又会随着时间、地域等条件的的变化而变化,善也是如此。
2、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形,比较,显现。
倾,倾侧、倾向。一本作“高下相盈”,
盈:充实、补充、依存。
所以,我们要学会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
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调和,前和后相跟相随,万物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是天地之间永恒的法则。
美与恶,善与不善,以及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概念,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古人把这种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称为阴阳生克学说,现在称之为矛盾论、辩证法。
此外,还可以举出若干,如内外、表里、强弱、轻重、得失、祸福、进退等相互对立的关系。可以从社会经验的角度来认知,也能从自然科学角度去论证。
恒也。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可以作为普遍的规律和法则。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有,占有,据为己有。恃,依仗。
基于以上对社会生活二元论的认识,老子提出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观点和主张,即必须用辩证的方式看待世界。
并用一串排比句来阐明“无为”“不言”之道的内涵,“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本书所说的天之道的概括和表现,也是后文所说的“玄德”,圣人应该效法天道,这是老子的语言风格,也是全书的主旨。
本章要义
1、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因比较而产生,没有绝对的界限。
2、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对立中包含着依存、共生。
3、圣人之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无为之治的精要: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功成不居,功德不失。功成不在我,能成大功业。
6、认识论的三重模式。大众模式(社会固有约定)、二元论(辩证)模式、法自然(圣人)模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