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与瑜伽心法七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22
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取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大的国家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游一样,处于天下雌柔的位置,这样才能成为天下万物归向之处。雌柔常以静定的方式胜过雄强,因为静定就是谦下的雌柔表现。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尊重;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接纳和保护。所以如果大国对小国谦下,就能使小国前来归顺;如果小国对大国谦下,就能获得大国的保护。大国只不过想要兼管小国,以壮大自己的国力;而小国只不过想要依附大国,以获得生存的保护,如此双方都能达到自己的欲求,所以较大的国家理当首先静定谦下。

“谦下”能给人一种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感觉,无论是作为一个国家还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讲,都是心灵深处最大的滋养,那也是爱的源泉,潜藏着给予的力量,可以鼓舞人心向上。瑜伽中的合十礼“Namaste”,即表示一种内心非常谦卑的致敬。

      

第六十二章美言可市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贵。

“道”是万物之尊,善良人的珍宝,可以借此修身养性;不善人的依靠,可以受到保护改正过失。言语合于道是美言,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行为合于道是美行,美好的行为可以增益人的德行。人即便有不善的地方,大道又怎么能舍弃他呢?所以拥立一国太子即位、设置三公最高的官阶时,与其先送上大碧玉,而后再送上四匹马,倒不如跪坐以献上最奥妙的“道法”。

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把“大道”看得如此珍贵呢?难道不就是“依道而行”的人,可以因“道”而获益,若是遇到困难或差错时,也可以依道来修正自己吗?因此道才是天下的至尊。

老子认为:世人在“道”面前一路平等。

“君子过而能改”。“道”不嫌弃犯错者,肯定给他改正的机会,而犯错的人也必须体悟大道的真谛,依据自然的规律行事。佛家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有忏悔心,并勇于修正自己,就能恢复本来自性。

      

第六十三章为大于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以不滋生事端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恬淡简朴的心境去修持,无论事情大小如何,严重度如何。即使别人对我有不好之处,我都会以德对待。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要想实现远大目标,就必须要从细微处入手。因为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之处堆积而来;世间伟大的成就,都是从细节处累计而来。因此圣人始终不认为自己在成就一项大的功绩,只是从简单细微处做起,所以最终才能成就伟大之事。

若轻易承诺于他人,就很可能难以信守承诺而失信于人。若凡事情都看得太容易,往往就定会招致更多的困难。故而圣人在处理事务时,总是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一些,所以永远没有办不成的事。

“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潜心向下,以“无为、不生事端、恬静淡泊、持之以恒”的心态去做事,就一定会获得比想象中更佳的结果。

      

第六十四章未兆易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情在尚未出现征兆时,就会比较好处理;事物脆弱时容易消亡;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问题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粗壮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嫩芽逐渐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堆的泥土累积而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开始走出来的。凡是以有为之心从事行动者,注定会失败;凡是以执着之心强求者,也注定会希望落空。因为圣人的行为是无为的,所以也就不会招致失败;因为圣人的行为无所执着,所以希望也就不会落空;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侯失败,假如当事情接近结束前,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圣人希望做到无所欲求,不稀罕奇珍异宝,学习“顺乎自然之道”,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此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和规律,而不会妄加干预。

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不体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道理。任何一个人,能够在一个行业中坚持去做,七年就能成专家,做任何事情,贵在专注和坚持。瑜伽亦如此。

      

第六十五章将以愚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自古以来,善于奉行大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难于管理,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会给国家带来灾祸,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气。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明白了治国的法则。能够恒常地依循这个法则,就叫做最高的德行。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与万物一起复归于纯朴,最终顺乎自然之道。

老子生于乱世,感于世乱的根源莫过于大家攻心斗智、伪诈投机,因此呼吁人们扬弃世俗价值的纠纷,返璞归真。同样,生活在当今经济急速发展的年代,人们大多浮躁奢华,追逐向外,如果能保持纯朴自然的天心,方能守住自我心底的那份宁静与平和。

      

第六十六章不争之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那是因为它甘于位居百川的下游,这样才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明君若想要在万民之上,一定要言辞谦下;若想领导人民,就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圣王明君虽然位于万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损害会妨碍。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举他,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本章重点讲两点:

一、不争:不争为上争,是老子的人生进取观。不争,才能专注的做事,提升自己,而不会让自己煞费心机,消耗大量的精力与能量。

二、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能包容百川,是因为身居最低洼处。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大海,要谦下,不自以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少些抗拒,多些宽恕与接纳。不要太把自己太当回事,少些掌控,如此,你会发现,生活就会越来越和谐美好!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大了,不像任何具体事物,超出一切想象。正因为“道”非常的大,所以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如果硬要把“道”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就缩小了祂的无限性,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应牢牢地保守和遵循: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约;第三件是不争。有了慈爱,就可以无私的奉献,就能获得化解一切敌对的勇气和力量;有了勤俭节约,才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给人提供帮助;不争在大众利益的前面,人们才会拥护推举他成为大家的尊长或领导。

现在假如你丢弃了慈爱而一味的追求勇气和力量;丢弃了节制俭约而过多地追求奢华大方;舍弃了不想退居后而想争在大众利益的前面,结果终将会走向衰败或灭亡。如果能以慈爱之心作战,则能战无不胜,如果能以慈爱之心防守,则能坚固不破。上天要想求助谁,就会用慈爱来保护他。

生命本真的存在即是“爱”。那是一种无条件的、无私的慈柔。当一个人内在的爱,开始逐渐被各种贪欲这样的漏斗漏掉,变得不再充盈时,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匮乏,于是便开始不断的索取,不愿意承担责任,没有自信,缺乏力量,总是患得患失。虽然也在非常辛苦的付出,努力索取,但因为最根本的底线已经丢失,一味的向外求只能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倘若少一些贪欲、争斗,多一些节制和内守,人生才会更自在。

      

第六十八章善战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一个上等的官兵不会争强斗狠,崇尚武力;一位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会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于任用人才者,总是保持谦逊的姿态;“不武、不怒,不与”,这就是不与人相争的品德;能够对所用之人谦下,才能更好的借助对方的力量来达到更高的目标,这两者都是顺应天道的做法,也是自古以来最高的法则。

不逞一时之勇,不轻易被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保持谦逊的姿态,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老子认为,这是符合天道的,也是古老的准则。

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第六十九章哀兵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用兵打仗有一句格言:“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虽然有列阵备战,但没有主动作战的意图;身体虽然已经摆好作战的驾驶,但未有作战的举动;摆好擒敌之势,却好似无敌可擒;只有备战,而不求马上战斗。两军战前最大的灾惑莫过於轻敌,如果轻忽敌军,将失去三样法宝——慈爱、谦下、不争。当两军作战时,诉诸于不得已,且对外显示弱势,有哀悯谨慎之心的一方往往能获胜。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彰显老子的处事哲学,那便是慈悲,无争。充分体现了“道”的品德。同时也提到了“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施,而天下人却往往不能真正了悟,无法遵从。我的言论是以“道”为依据,我的行事法则也是以“道”为根本的。由于人们受到小我和意欲的趋势,以至于无法了解事实真相。知道我言论的人越少,能够依循我主张行事的人,就显得越加尊贵。因此,有“道”之人都是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拥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虚静、无为、谦下、包容、博爱、不争、慈爱、俭啬”。这些道理其实不难理解,也容易实行,也会见功效,但世人似乎更愿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