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妙悟道德经之ldquo物或恶之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22

妙悟《道德经》之“物或恶之”

——我校“德育讲堂”《道德经》第七讲

辞旧迎新,万物生辉,时和世泰,春和景丽。年2月27日星期三上午第五节课,期待已久的德育讲堂准时开讲。时隔一学期,德育研究室又有幸邀请到校长牛超为大家讲解《道德经》,带领全体师生一起妙悟《道德经》第24章“物或恶之”,一起过智慧人生。

首先,牛校长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物或恶之”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牛校长结合生活实际,言简意赅、声情并茂的向同学们解释到,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反而站立不住;脚步跨得太大,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了功勋;妄自尊大的,反而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接下来牛校长重点向同学们解读了原文中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以及“不自矜”。“不自见”就是忘我,忘我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更好的融入国家、社会和集体当中;“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否则,将被大道拒之门外。“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

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要遵规而行。任何违背规律的人和事最终都将走向它的反面。只有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过于对立。牛校长指出,这个在我国古代就有印证,比如我们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拔苗助长、断鹤续凫、帮蝶破茧、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这些都是破环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而最终失败的例子。

不站在“道”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事物、处理事情,都是不懂“道”的一种表现。凡是明白、理解“道”的,绝对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牛校长说,对于不懂“道”的行为,物是不会喜欢的。这是因为物一直都是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因此,根本不会出现不依循“道”的规律运行的物。如果要让物违反“道”的规律运行,那么,物是肯定是不会喜欢的。这就是“物或恶之”的意思。

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人类社会的规律也一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善心的驱使下,往往会忽视别人的客观需要,做出一些自认为正确的事。牛校长说,断鹤续凫的悲剧时时浮现在她的脑海,血的教训振聋发聩,她时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在行善事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应该记住,自然之道、生存之道、善良之道,没有人能超越这些规律。

牛校长指出,本章《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有:顺道而行不妄为;虚心自省不虚荣;低调处事不炫耀。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道而行,不能随意而为;为人处事要低调,不要到处去炫耀,应放低姿态,多向别人虚心请教,常怀空杯心态,方能使人进步,收获颇多;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懂得反省自己,知道犯错误不可怕,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是能不能在错误中反省自己,成长自己。

最后,牛校长告诫同学们:凡事如果朝反面做得太过,必会离正面效果越来越远,所以,该纠正的陋习要及时纠正,该摒弃的恶习要彻底根除,这样才会更接近“道”,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

图徐艺萍

文刘秋红

审稿王建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