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里的精髓helliphe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10/5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的思想最初得到强调是在老子的学说中。老子认为,静能够胜过躁动。因为道的本性是居於静的一面的。万物的运动纷纭复杂,但最後都要回到它们的老根,回到老根,便叫做静。

静,便叫做复归到它的本命,复归到本命,便处於恒常的状态。了解了恒常的状态便是高明,如果不了解恒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因此他要求深深地守住虚静,去观察万物运动的循环。(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复。)由此可知,静是道的本性,作为体察大道运行的方法,人也就必须做到虚静,内心清静,自然合於大道,掌握了道等於取得了理身治国的根本,便可以做天下的楷模,所以说:「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与道一致,因此道教提倡「真思志道,学知清静。」人要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不可以处於燥动,而要经常追求清静。(《老子想尔注》;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

无欲才能清静

怎麽样才能清呢?老子认为主要在於做到清心寡欲。正一盟威道的领袖根据老子的思想,提出:道是永远没有欲念的,喜欢清静,所以能使天地常处於正常的情形。清静与无欲相联系,所以《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著重讨论的,正是从无欲著手,寻思清静身心的途径。

指出:人的元神本来好清静,但心却会干扰它;人心本来也是好静的,而欲念却牵引它。经常能够排遣欲念,那麽心自然宁静,心澄清了,元神自然清朗。(夫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牵缠人心的欲念,范围很广,一般泛称为六欲,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引起的欲望,以及由意识引起的欲望。人们受到外界的诱导,往往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道教将之概括为「三毒」,一说系阴神之毒,能害人之性;阴精之毒,能害人之命;阴气之毒,能伐人脏腑。一说是指三尸之毒,三尸是居住在人身中的三种恶神,上尸使人好华饰,中尸使人好贪,嗜滋味,下尸使人好淫欲和嫉妒。

这三者,基本上是人心中的不良心理状态,不清除势必干扰心性的正常素质和正常活动,所以必须排除。

无为的精义

与清静相联系,道教提倡无为。道教说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施政行事要顺乎自然,不要胡乱妄为,凭主观意愿行事。

老子常说无为的妙用,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说的无为,主要指对民众的生活、生产活动,以及万物的生长化育,不要多加干涉。民众原有其纯朴之性,各种社会、活动本有自身的规律,少加或不加干涉,使之循著自然的法则去运行化育,那麽社会和自然界便井然有序,没有冲突。

所以老子说∶我做到无为,民众自然得到教化,我好清静,民众自然会归於正确的方向;我不加干涉,民众自然能富裕;我没有嗜欲,那麽民众自然纯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End.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仅作传递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创者联系我们删除,在此小编非常感谢原创者带给我们的美好阅读体验。

正能量国学人生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0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