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橐龠集经典篇道德经还原第一章老子之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4/4
老子像

文‖橐龠先生郝山指

问:为什么说舍慈且勇,会死呢?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此两者或利或害。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解:用兵打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敢去主动进攻而以防守为主,也不敢先去进攻一寸而宁愿先后退一尺。进攻和防守这两者,进攻是有害的防守是有利的。勇于敢进攻就会被杀死所以,而勇于防守就能活所以是有利的。就如同鱼是不能离开有水的池塘的,离开了水就会死一样。国家的精良武器也不能拿出来去到处去打仗,到处打仗国家也会死啊。那些精良的兵器其实是不详的东西,万物都不喜欢它们。所以说有道的人不会勇于进攻和战争。

问:为什么说用兵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注解:用大道的原则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会用战争的手段去称霸于天下,因为战争会带来报应和破坏。只要是打仗的地方,土地就会荒芜而生满荆棘。战争之后也一定会出现灾难的年头。所以统治者如果有道,用来打仗的战马也会退下来去耕种土地。统治者如果无道,那打仗的战马也都是在战场上出生的(即多年征战的意思)。

问:如果战争取得了胜利也不好吗?

胜而不美,言以丧礼处之。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君子即便打仗胜利了也不会高兴,反而打胜仗就如同丧礼一样。而那些打胜了就高兴的人,其实是喜欢杀人的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天下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的。对打仗杀了很多人,应该悲哀的哭泣。对待打胜仗,应当当做丧礼那样去对待。

问:那应该如何对待战争才是对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注解:好的事情应该发扬,不好的事情应该避免。差的将军喜欢进攻,而高明的将军以守为上。君子对于居住很看重和讲究,但对于用兵却很保守。归根结底,兵器是不详的东西,并非有道君子使用得东西,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君子才可以使用它啊。

问:如果不用战争,那又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仇怨呢?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报怨以德。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注解:用战争的方法来平息了大的仇恨,一定还会产生新的仇恨,要怎么做才可以处理的一点仇恨没有呢?方法就是对待仇恨报以善行和美德。因此有道的圣人虽然手里握有别人的借据契约,但却并不会责令别人偿还。有德的的人操控契约不会因为契约而讨伐别人,而无德的人却完全被契约所控制去向别人讨伐。

问:为什么说,舍俭且广,也死呢?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人之迷,其日固久。罪莫大于不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名声和自身相比哪一个跟我们更密切?自身和财富相比哪一个对我们更重要?获得和失去相比哪一个对我们害处更大?人们对这些的迷惑(迷恋名利和获取),自古至今由来已久。罪过没有大过欲壑难填的,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灾难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努力的去维持盈满无法持续,不停的去锤击兵器其锐利无法长久。金玉满堂没有办法始终守住。所以说过于喜欢必定会导致更大的耗费,拥有太多的财富必定会导致更快的失去。因为富贵而骄傲自大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根。因此有道的圣人不追求最大、最多、最好。

问:为什么要去甚、去奢、去泰?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解:事物发展的过于强盛就会很快衰弱(物极必反),过于强盛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会很快的死亡。所以狂风刮不上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在刮狂风下暴雨呢?天和地啊。就连天和地都无法长久的狂风暴雨,更何况人呢?所以士兵太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太高大就会被风刮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早晨天亮到极点就会变黑,田地太多的话就会荒芜,仓库太大就会空虚。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那些过于强大的事物,会死的很快。我把这当做教导别人的原则。

问:怎么理解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注解:你看人活的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但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生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但死了就变得干枯。所以说那些坚硬刚强的是已经死的,那些柔软脆弱的则是仍然活的。

问:这么说柔弱胜过刚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

注解:道的变化规律就是物极必反。道的具体运用则是保持柔弱。能够明白道的细微变化叫明,而能够保持柔弱的则为强大。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却几乎没人能够做到。你看天下事物中最柔弱的是水,但论攻克坚强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水。天下最柔弱的水,却可以自由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上,所以说强大的处于下边,而柔弱的水却处于上边。柔弱可以胜过刚强啊。

问:这么说的话,所谓的强大刚强并不一定是福,所谓的弱小柔弱并不一定是祸啊!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注解:灾祸,福气依靠它而生;福气,灾祸隐藏于其中。它们究竟是福是祸是无法准确衡量的。中正合理的会变为奇特古怪,善良有益的会变为妖怪祸害。所以有的事物谁知道所谓的灾祸和福气到底究竟是福是祸呢?开始好像受到损害反而最后会受到益处,有的事物开始受到益处最后反而会受到损害。

问:什么叫益之而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注解:所以想要收缩一个事物,必定先要扩张它。想要削弱一个事物,必定先要强大它。想要停止一个事物,必定先要兴盛它。想要获取一个事物,必定先要给与它。

问:如此说来事物太高就会被损害,太弱就会有收益啊?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解:天道不就是和拉弓射箭一样吗?弓弦拉的太高就向下压低一些,拉的太低就向上再拉一些。有余的减少它,不足的补充它。自然之道就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但大部分的人却不是这样,而是损害不足的来补充有余的。那么,谁能够和自然之道那样减少有余来补充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啊。

问:那有道的人是如何对待获得的名和成果呢?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不辱。知足之足常足矣。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不得已。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解:一开始都是为了一个心愿(名分),心愿(名声)已经获得了,就应当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可以没有危险。知道适可而止没有危险,那就可以长久。知道知足就不会遭受耻辱。能够知道满足才能获得真正恒久的满足啊。只要目标达到就可以停止,不能再强求更大的目标,使得自己目标已经达到却无法停止啦。达到了目标不要自大,达到了目标不要自夸,达到了目标不要骄傲,达到了目标不要强横。因此圣人都是方正有棱角但却不会达到割伤人的程度,锐利但却不会达到刺伤人的程度,直率但却不放肆,光亮但却不刺眼。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