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漫议第五十四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5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即日起,我们为您推送由金明立编著、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漫议》,不妥之处,期待您的斧正。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在上一章里,老子将他的立场与他生活时代的统治阶层做了一个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统治阶层之所以喜欢走捷径,是因为他们只顾自己享乐,不顾老百姓的疾苦。这一章讲的是修身原则、方法和作用。老子指出,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好这个根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他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法与追求。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的意思是,善于建树的不会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被丢弃,子孙依循和坚守住这个原则,香火祭祀就不会断绝。这里的“善建”、“善抱”与第二十七章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意思一样,都是指善于建树符合“道”的思想言行。不同的是,第二十七章有谋略的味道,本章的“善建”、“善抱”纯粹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李隆基对本句的注释非常好,他说:“善能以道建国立本者,不可倾拔也。”这说明,执政者只有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建立国家政权,进而才能保家卫国;妥善地做好“建”与“抱”这两件事,国家和政权方能得以延续,子子孙孙香火方能不断,国家方能走上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不拔”、“不脱”就是不会被轻易拔掉的意思。由此以小见大,一个人只要建立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样会让“子孙祭祀不辍”。如老子、孔子,以及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先哲们、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和功绩也会永远让后人牢记和缅怀的。

按照这个思路,上至君王下至布衣,只要树立了高尚品德与人格魅力,就能够影响到他的自身、家庭、乡里、国家乃至于天下。所以,老子接下来总结说: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将“善建”、“善抱”的道理用于自身修养,他的德行就会纯真朴实。“修之于身”的“修之”,是建立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护好维持生命的精气神;“真”是返璞归真的高尚品德。只有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护好精气神,才能返璞归真,回归于生命的真实。河上公也说:“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按照生命法则养护精气神,便可延年益寿,建立符合“道”的品质与养生之法,并能够认真践行的人,可称为真人。这样一来,“其德乃真”的“德”就是“德行”和生命的健康法则。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将“善建”、“善抱”的道理用于家庭成员的修养,成员们的德行就显得丰盈有余。本句的“修之”是指养育子女,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姐妹,夫妻忠贞和睦。一个家庭有了以上品德修养,不仅彼此友善和睦,还会兴旺发达、福荫子孙。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家庭的人都能够积累善行,一定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幸福的。反之,“积不善之家”则必有余殃。”这里的“余殃”与“余德”是相对的,“余殃”即接二连三的灾难。“余德”就是百福并臻,好事连连。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将这个道理(善建、善抱)贯彻到自己的家乡,他的德行就会长久;将这个道理贯彻到自己的邦国,他的德性就会丰盈硕大;将这个道理付之于天下,他的德行就会得到普及。这里的三个“修之”,分别代表着管理家乡、邦国、天下各自的基本要素,分别对应的是“长”、“丰”、“普”;长、丰、普这三个字的意思相同,都是希望以个人的高尚品德来影响与治理好乡里、邦国和天下,不断地扩大和发挥崇高品德的作用。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老子所说的“修之”实际上是要人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清静无为”状态。“清静无为”并非是图清闲,什么事都不干,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而是要在爱护身体、爱护家人、爱护相邻、爱护国家、爱护天下方面做出贡献。如此一来,所修之“德”才能实至名归,才能福荫子孙,才能长久,才能丰盈,才能普及,就不会因胡作非为造成不良的后果。结果当然会皆大欢喜。所以,老子总结说: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所以,就能以自身的修身之道观察他人,以自家的修养之道察看别家,以自乡的修养之道观察他乡,以平天下之道观照天下。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呢?根本原因在于“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能够向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任何外来力量都不能动摇他的意志和决心。在此,一个“观”字很能给人启发。比如,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有其“观”的一双慧眼。说是曾国藩派李鸿章训练淮军的时候,李鸿章带来三个人求见曾国藩,请他分配职务给他们。此时,曾国藩刚吃完饭要出外散步,李鸿章就命令三个人在室外等候。等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请曾国藩传见三人。曾国藩成竹在胸地说:“不用传见了”,接着讲到:“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阳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那个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李鸿章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国藩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个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他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是个阳奉阴违的人,故不可重用。左边那个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曾国藩所指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了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由此可知,“观”字给人启发之大。然而,真正能“观”出真谛的人却是不多见的。因为能“观”出真谛的人,他的修养境界一定是“善建”、“善抱”的。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会是这样的呢?就是用了以上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而得出的结论。老子的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的方法很实用。河上公说:“以修身之道,观不修道之身;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孰亡孰病也。”这是一种观人方法论,前提是自己的品质高尚。现在,我们用河上公的方法来观一观美国人吧,“吉米脱口秀”是美国ABC广播公司的一档电视节目。二零一三年十月的一天,节目主持人邀请了几个六岁左右的美国小孩儿来谈论“国家大事”。当时美国正面临着国会能否调高政府债务上限的问题。若不能调高,美国政府就会违约,说白了就是从中国这里借走的钱会还不上。于是主持人吉米问孩子们说:“如何才能把欠中国的钱还上?”有个孩子回答说:“我们应该绕到地球那边去,把中国人都干掉!”另一个孩子支招说:“我们建一堵墙,这样中国人就没法过来讨债了。”我们从这两个孩子的回答中,就可以观察到美国管理者的霸凌思想,已经十分严重地影响到美国的下一代人了。

从老子“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的来看,人还要懂得知足、懂得感恩。人活在天地之间,衣食住行都要取法天地自然,所以得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这是感恩天地。人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又在父母呕心沥血养育下才得以成人,所以终身当报答父母之恩;人的一生还要经历良师的培养、贵人的提携、智者的指点、夫妻间的相互体贴、兄弟间的手足关爱、知己间的知遇之恩、危难时恩人的救急之恩等,都必须报答,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老子在本章所讲的修生原则与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与践行的。

本章的“其德乃真”、“其德乃余”、“其德乃长”、“其德乃丰”“其德乃普”中的“德”,都指的是“德行”。都说明了“德”的重要作用。

老子在本章中强调了修身的原则方法与道理。原则就是:通过“善于建树”道德品质,达到“不能被拔除”的程度,通过“善于抱持”道德品质,达到不可脱离的程度。

方法和道理是:把“善于建树”和“善于抱持”的精神传给子孙后代,保其宗庙,让香火永远传承下去。也就是把这个道理贯彻落实到自身、自家、自乡、自邦以及全天下,以自身、自家、家乡的修身之道关照他人,他人家庭和普天下所有的人。也就是以“心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志向,从自身做起,不断地扩大影响。

骊山老母宫网络平台

编辑:潇予

审核:明秋

统筹:秦川飞鸾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