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琴
道德
真经
老
子
老子五千文
五千言
道德真经
老子著哲学作品
道
道
德
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像水一样柔中带刚,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不要妄加人为的因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实际上是在强调因循自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有和无可以互相转化,难和易是互相形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显现的,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人无非两个过程,知道别人,了解自己,前者能让你取长补短,而做到后者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宏达的声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却没有形迹。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创造了东西却不占有,做出了功绩却不自恃功劳,养育了东西却不主宰它的命运,这才是深妙的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福祸总是相依,所以一定不要因为一时得失而迷失自我。
道教与古琴的关系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琴以载道,以琴明德,古琴与道教紧密相连,道教对古琴起到了继承和发展的作用。古琴,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雅士必修的科目,也是道门中人修真养性、陶冶情操的重器、法器。琴音包罗万象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化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道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平和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尤其是道祖老子“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种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魏晋时期崇尚老庄思想的嵇康,修道养性、通晓音律,弹琴吟诗。着有音乐理论着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古琴诉道情道教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倡导人效法天地自然。而古琴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敬天地自然。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道教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教理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明王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卷上《词林须知》中云“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郄,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慷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这番话基本上概括了道教音乐的特点,而受道教思想影响的古琴也不例外。元朝音乐分十七个宫调,其中仙吕调清新绵邈、道宫飘逸清幽,都明显受道家审美的影响
余音袅袅的魏晋之声在道教的历史上有很多的高道大德,对古琴思想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喜爱,如老子《道德经》提出的“淡乎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淡乎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有张道陵,他是道教创始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在《琴书大全》中记载他说:“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朝廷数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只喜好“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道教尊其为天师。
魏晋的道士孙登,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山洞,独自隐居修炼,“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这个琴只有一根弦,弹的自娱自乐。《琴史》上说,他不仅在一根弦上能得心应手地弹出曲调,并且令嵇康叹服。
南北朝著名道士陆修静,不仅是一位道教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古琴大家,他强调古琴在修真养性中的作用,认为音乐有制心遣欲的功能,是集道教音乐之大成的人物。据《琴史补》载,他善鼓琴,并与陶渊明等隐士是非常好的朋友。还有一位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士陶弘景,他崇尚自然,“善琴棋、工草书”。他善弹琴、下棋,写草书写得非常好。他曾为琴曲《胡茄曲》作歌辞,称之为“山中宰相”。
盛世仙音在隋唐五代时候,出现一大批道教琴人,最有影响李白、司马承祯、鱼玄机、李冶等等。诗仙李白大家都知道,他受过箓,是上清派的道士,先后结交了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认为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写了00多首与仙道思想有关的诗文,可见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善于弹琴,并乐于与琴人往来。他在《游泰山六首》中有这样的描述:“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在《拟古十二首》中写道:“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杯以倾美酒,琴以闲素心。”还有“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他写下了大量与古琴有关的诗文。在《赠瑕丘王少府》中有“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的句子。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说:“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可以说他把古琴演奏与他的修道联系在一起。他把琴与道家的修行是合二为一的。琴是求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抒发感情的工具。他还作有琴曲歌辞,如《雉朝飞操》、《双燕离》、《绿水曲》、《秋思》、《幽涧泉》、《关山月》等,尤其是《关山月》,到现在很多弹琴的人都会弹。
还有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他是一位道教学者,还为道乐作曲,弹琴弹得非常好。武后、睿宗、玄宗曾屡次召见,睿宗还赐予他宝琴。他和茅山道士李含光、工部侍郎贺知章等人改编、创作一些道教曲目,他既能弹琴也能作曲,还能做琴。据《琴书大全》载,他给《坐忘论》写了一部琴曲叫《坐忘引》。现在在琴谱里面还有记载。他作有琴曲《蓬莱操》、《白云引》,并撰有琴学着作。
唐代有名的道士琴人中,有两位女道士值得提及:一位是鱼玄机,另一位是李冶。鱼玄机是西京咸宜观女道士。她喜欢读书,喜欢作诗,尤致意于吟咏和弹琴。在她所着诗文中,曾屡屡提及她的弹琴生活:“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还有“琴弄萧梁寺,诗吟庚亮楼”、“珍覃凉风着,瑶琴寄恨生”,这些都是她对古琴充满情谊的写照,古琴是她修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南宋白石道人姜夔所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
清代古琴大师张孔山为四川青城山道士,自幼学琴于冯彤云先生,得冯的真传,加上勤学苦练,他的琴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尤其为琴曲之珍品,甚受推崇。此曲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首选谱本,而且还于年做成金唱片随美国旅行者号发射入茫茫太空,在那里去寻找宇宙“知音”。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张孔山的琴曲传谱,存见的有:《高山》、《平沙落雁》、《潇湘夜雨》、《化蝶》、《渔樵问答》等。
年,古琴申遗的成功使古琴艺术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琴以载道,以琴明德,古琴与道教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共同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安庆最佳抚琴地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