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71章认知ldquo道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7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知福乎?行福乎?得福乎?

要得福,先行福。要行福,先知福。

第七十一章:认知“道”的方法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这一章是接着上一章抒情后写的,认知“道”的方法。(对不知与知,这一对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看,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从不知道发展到知道。)不知道与知道,选择不知道为上策、是上德之人。不知道与知道,选择知道为下策、是下德之人(病人)。这是老子的思想,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章老子的真实意思,当你脑子里有了这个画面时,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章如何理解)。知道与不知道,选择不知道为上策,是上德之人(好人)知道与不知道,选择知道为下策,是下德之人(病人)。关于上德之人(好人)和下德之人(病人)之间的选择,显而易见,大家都会选择上德之人(好人)。圣人(圣君)之所以没有选择病人(下德之人),是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没有病的人(上德之人),所以选择没有病的人(上德之人)。本章老子通过用道的规律,对“知道和不知道”的论述,来论述认知“道”的方法。1、修道的方法:用道的规律才能知道“道”。2、认知“道”的方法:运用道的规律。3、本章是《道德经》中最难懂得一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章用了老子的思想模型,里面的“上”字的使用可以说明,这里的“上”是上策上德之人,那么与上对应的就应该是“下”,下策下德之人。为什么老子在这里没有选择下德之人呢?而是选择了个“病”字。这就把人给看糊涂了。这可能就是第二个原因,病人对应的就是好人,那么下德之人就是病人,上德之人就是好人,这样理解才能解释通。那么老子为什么要绕那么大个圈呢?老子在顾忌什么?老子要隐晦什么,为什么要隐晦?看内容这一部分讲的是君王。可是为什么要隐晦君王?只有一种可能,当时老子的思想已经被当时的君王禁止了。从《道德经》问世老子就失踪了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从对君王使用病人来描述,表达了老子当时的愤慨心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