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借至简心法解读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3
北京青春痘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指的是政通人和,形容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然现象。“走马”指的是拉着战车奔跑的马。道行天下之时,国泰民安,上下祥和,无兵甲之患,天下太平安然,百姓安居乐业,故用“走马”耕田种地,积粪肥田。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戎马”指的是战马。“戎马生于郊”指的是连怀孕的母马都被送上战场而在野外战场产驹。

这段话在描述了两个画面,一个画面是社会和谐,马放南山,积粪肥田的清明上河图;另一人画面是兵甲之患,母马也要被拉上战场以至于产驹于野外。在《易经》《坤卦》中就有“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只有具有母马般柔顺的品德,人生才能有所成就,君子才能有所往,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中国的人的精神,被称为龙马精神。这就是“有道”和“无道”的区别。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人若不妄作妄为,不生邪思偏念,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平和之气养身,自然清静无为,身中的“天下”自然太平。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罪莫大于可欲”:罪,本意指犯法。这里指的是,违背了道。人的欲望是罪恶的总根源。欲之为害,无所不至。譬如酒池肉林,象箸玉杯,皆是一念之欲。名誉富贵,财物享受,求胜于物,逞强于人,贪高求大,执相偏迷……,凡此种种,皆为人欲之私,皆是造罪之根。故曰“罪莫大于可欲”。很多人为人民服务是为人民的欲望服务,你为人民的欲望服务是造业。是不是啊?你满足一个人的欲望,让他欲望继续膨胀。欲望的欲是一个谷一个欠,是永远亏欠的山谷,填不满。你给他钱,他觉得他可以不劳而获,他只要伸手就有人给他钱,就有人帮他挣钱,他就开始比了。老板给他一份工作,他有了这份工作不感恩,觉得他有一天一定要有你那么有钱,欲望是以你为目标的。他永远觉得他不满足,这就是当你不断给他钱的时候,这叫饮鸩止渴。

人的欲心生起,犹如千钧之弩,惟在一寸之机。一星之火,可燃万顷之荒;一念之正,可除万念之妄;一念之邪,可引万魔之兴;一念之善,即是天堂圣境;一念之恶,即是地狱之客……千经万典,千语万言,皆是为了让人跳出私欲这个苦海,明理修真,复命归根。

“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指的是不知道自己本自具足。从根本上看就是丧失的其实是我们对本体的觉察,如果无法察觉到我们的本体,它就会停止显现,然后我们就会感到匮乏不足。这个匮乏不足就会形成一个欠缺的山谷,也就是欲。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感到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山谷,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用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山谷。于是带着一身的匮乏四处奔忙,四处抓补来完成欲望:我要赞美,我要成功,我要爱,我要这种或那种经验……

我们所有的烦恼来源于匮乏感。我们想得到,就会起烦恼。本自具足的生命根本不需要从外面往里拿,本自具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什么说本自具足?当我们用能量波的概念来描述的时候它非常科学。因为我这个手指尖这一点既有这个灯发出的波,又有这个灯发出的波。这个宇宙空间的所有能量波都会通过这一个质点。所以这一个质点具足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任意一个质点具足宇宙中的所有智慧,这叫宇宙全息律。这是释迦牟尼佛出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叫“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他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内在本自具足,这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信息你全有。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呈现出这种本自具足的智慧状态能够做到心想事成呢。那佛祖接下来说“皆因妄想执著颠倒梦想而不能证得”。

我们内在本自具足,因为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点里全有。最高境界的人,我就是财富,我本自具足,我在哪儿财富就在哪儿。一个人真正明白这件事的时候,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自己内在投影的,你之所以不能投影出你想要的世界,是你自己认知里边有障碍,你把它超越了以后,这件事投影出来就应该成为现实。我们在三维空间所有的创造唯一的意义是,验证内在本自具足。每个当下换取你生存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也是一个唤醒自己本自具足的生命内在能量的过程,真正知道自己内在能量唤醒了,自然就会投影出现实生命的和谐生命状态。本自具足也就是真正认识生命认识你自己。当我们真正认识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完整地认识别人。最高境界的人,我就是财富,我本自具足,我在哪儿财富就在哪儿。一个人真正明白这件事的时候,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自己内在投影的,你之所以不能投影出你想要的世界,是你自己认知里边有障碍,你把它超越了以后,这件事投影出来就应该成为现实。

“咎莫憯于欲得”:“咎”,咎,本意是指灾。即过失、罪过等。违背于道谓之“咎”。求其自有谓之“欲得”。“咎莫大于欲得”,是说人不知道自己本自具足,便生贪得之念。为了达到个人私欲目的,不惜违背天地良心;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终必招致灾祸临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争斗甚至战争的现象?接下来的三句话指向了一个根本性的原因,这是我们学习本章一定要把握住的关键。可以看到,一个是“可欲”,一个是“不知足”,一个是“欲得”。这个“罪”、“祸”、“咎”都指向的是什么呢?指向的是人类意识中的欲望!也就是每个人的“六欲”。个人的六欲构成了社会的欲望,也就是大家意识的追求。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少私寡欲”这四个字当中“寡欲”的重要性。放纵欲望的滋生滋长,欲壑难填,对于六欲没有制约,是一切“天下无道”现象的根源。这源自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欲望没有加以擒制,对于“意马”没有圈养起来,才产生了“天下无道”的现象,才产生了每个人身国内正态与负态之间的相争,社会上的欲得与利益之间的相争,甚至演变成为相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句话是解决欲望的最好方法,当你知道本自具足还有必要去外面拿吗?你具足一切圆满智慧,宇宙中有的你都有还有必要去填补那个山谷吗?当你能够和那个本自具足的本体联接的时候你就是万有。当你真正走近并遇到自己,你经验到的就不再是愤怒而是正信,你不再感觉到自傲或自卑,你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你会体认到你是圆满的。

相信本自具足才是正信,因为你不相信本自具足,于是产生心理的匮乏,于是产生欲望,于是……所以信乃道元功德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