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三士分证善贷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14

甲:每天学习《道德经》,开启人生智慧门,大家好!欢迎走进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论道直播间,我是《道德经》研习者靜馨,这位是今天的《道德经》解说员姜喜华老师,姜老师好!

乙:靜馨老师好,大家好!

甲:今天我们和老师研学《老子》第四十一章三士分证善贷且成。

乙:好的,我们共同研学,先看原文: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我们看经文:上士闻道,勤而习之的注释:勤:勤制识神欲飞。习:常习而成习成惯成自然,“行”字用义远不近“习”。这句经文的今译是:上根者闻道,勤制识神归习不离;

甲:老师,这里的勤制识神欲飞和“行”字用义远不近“习”。我不太明白,再详细的讲解一下好吗?

乙:好的,我们看勤制识神欲飞,也就是说,让我们始终不随妄欲而耗散阳神,制心一处。“行”字用义远不近“习”。这是说,道德经版本很多用的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这个版本用的是“勤而习之”,因为“习”是坚持不懈地形成一种常态,最终形成一种不需提醒的本能。这就是习惯习俗的养成,而“行”字的意思是虽然具有执行力,但只代表行为的阶段性,却表达不出结果性,所以“行”字不如“习”字让人领悟更深。

甲:噢,原来这两句话有这么深的含义。老师,为什么说上士是上根者呢?

乙:因为上根是过去修积的功德。上根者具有上乘觉悟的根性。听闻道之后,对道深信不疑。能让意识心转为正、为公、为慈、时刻保持用这样的真心对人对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本能的常态。

甲:我们再研学经文: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的经义。

乙:这句经文的今译是:中根者闻道,时习时断,时信时亡。

甲:老师,这句经文比较好理解,是说中士听闻大道之理后,有时相信有时不相信是吗?

乙:中根者有一定的觉悟基础和一定的智慧,但认识并不充分,也能按照道的法则去实践、去约束自己,但不能长期保持,仍然受到欲妄的牵引摇摆不定。

甲:我们再研学经文: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经义。

乙:这句经文的今译是:下根者闻道很不解,大肆嘲笑,大肆诽谤,没有不解的嘲笑,就不足以为道的本能和价值了,就是世浊的浮尘了。

甲:老师,为什么下根者听闻了道,要大肆嘲笑诽谤呢?

乙:因为下根者的心里通常被私欲自见或执狂占领,容不下正道的思想。听闻了道之后轻则嘲笑诽谤,重则当做异类,打击破害,以此来证明他们的正确性。

甲:老师,那为什么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呢?

乙:正因为如此更彰显出道的价值所在,所谓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就是此理。道的本能就是不弃人不弃物。大制无割,愚昧痴狂更加显得智慧和善良的难能可贵,更加能唤醒人们深藏的本性之心。

甲:老师,也就是说,这三种根性的人听闻道以后觉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也不一样,是吗?

乙:是的,三类根性智能程度展示三种觉象,从中当能确知“道”之深彻至尊,从中当隐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防造恶缘。

甲:大道本来至简至易,只因世人在欲的深潭、沉浮不定、难以自拔、上根人才少之又少,于是就以为道遥不可及,所以行道者要善于区分三类根性的各种差异性,把握契机,因时间、因地点、因机缘施教。把智慧用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避免引起反作用的产生,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乙: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再研学经文: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的注释:建言:形成说法、格言。昧:不清楚。退:退步、退废。夷:正常顺利。纇:阻塞。这句经文的今译是:因此,成言有云:深明道的看起来好像并不清楚,精进在道中的好像没有什么进展已经退废了,静宁顺行在道中好像阻止不进了。

甲:老师,这句经文挺难理解的,您再给解释一下好吗?

乙:好的,这句经文都是用世俗标准看习道中的人,俗世人把什么都弄的清楚明白,而深明道的确没有分别浊识,所以外表看起来并不清楚,精进在道中的内在反转取向,是损之又损,所以给人退废的感觉,顺道而行的完全遵照事物的自然规律,故而谨小慎微,反而会让人们认为没什么进步。道者处反中、存内中、不欲为外。

甲:老师,就是说以世人之见不解圣人之境,所以才有外表外象的比较之说,却不知道者以处在浊反清、妄反宁,私反公,彼反此,外反内,欲反无的反转进取中,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乙: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再看经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的经文注释,谷:看不到有。大白:大彻大智。辱:傻痴。广:普行广施。建:创建德为善业。偷:防解不测、不好意思、怕人嘲笑。质真:质朴真实。渝:随便。

这句经文的今译是:上德好像并没有什么本事,大彻大清之德好像好坏耻辱不分是傻子,普行广施之德好像并不会满足,建筑积造中之德好像并不光明正大,质真朴实之德好像并不严谨有素。

甲:老师,这句经文说的是上德之人的内在表现吧?

乙:是的,处上德者对应上善之为总是在因缘初起的根深处施教,反而费力越小,且不生反作用力,只是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好像没什么本事,人们把好坏耻辱不分当做是傻子,然而在大彻大清之后,不再计较荣辱得失。有以为把积德当做目标这是下德,而上德者是一种广行普施的无以为恒常状态。创建德为的善业一定会以俗世中的利益追求不同,为防止嘲笑误解或者潜在的冲突,更要谨严慎行,处处小心,所以感觉并不怎么光明正大,质真朴实之德是处实不伪华,是一种自然的应照心,以百姓心为心,以物而应物,所以看起来很随便没有计划,没有原则似的。

甲:噢,原来上德者的境界并不是看外在,而是看内在。我们再研学经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经义。

乙:我们先看经文注释,隅:棱角。器:法器。音:依频。希:无。声:波幅。这句经文的今译是:至大的方正看不到棱角,至大的器造工时之大必然晚成,大音达义无以声,大象无限何见形。真大自无、可视肖现为有大自损。

甲:老师,也就是说,大道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看到有形的再大也会耗损消亡。我们再研学最后一句经文: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的经义。

乙:先看注释,贷:承担使命责任。这句经文的今译是:道性隐无名相,学者惟专于道,善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不怠且其中自然成。

甲:也就是说,专习于道者,要善于承担使命和责任是吗?

乙:是的,惟道常虚,善贷且成,使命不误。道性在隐而不在显,专习于道者,应放下外在一切执着,勇于承担责任与使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甲:老师,我们习道者要想深层认识归道合道,必须不断的培植自己的德土,才能向好的方向转化,是吗?

乙:是的,德是生命依境祸福智能人际的总和,其量级类型各个不尽相同而成不同相貌、能为品性的人,人必贵德,德去则气数尽、命自了,所以人不但要积德,更要节约德、少耗损德。凡是涉害大众极损必定造下孽报。天生我命必有用,都有自己的使命责任,不误使命责任自断天年,故老子曰生死之徒十之有三而自分不误。

甲:好的,感谢老师的详解,本章上士、中士、下士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让我们明白生命不是无缘无故的偶然存在,请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历史赋予的使命,时代造就的命题,等待着每一个人,书写生命最完美的答卷,做一个上士之人把握当下时空。我们今天就研学到这里,感谢老师的详细讲解,小百姓悟大道,下期我们接着唠!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