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本章作为道篇的最后一章,总结了君王治世的总原则和根本立足点、出发点,如果君王能够执道施德,则“万物将自化”,同时这也是老子理想的政治状态。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指道体本征属性是顺任自然的、是无我的;相对应的“有为”则是一种主观意愿、主观能动性;“无为”还指道虽生化万物但却不主宰、不干扰天地万物。
无不为:是指道与天地万物时时处处同在、同态,天地万物的一切运行变化莫不遵道而为;道之用是无所不为的,是普适通用万能的真理。
意译:道,永远处于一种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状态中。
以一个具道德的圣人为例,无为体现在他“无我”,做任何事都能循道施德不妄为乱为,这即是无为;他肩负天下的安宁、苍生百姓的福祉,要负一切的、全部的责任,自然要无不为。
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自化:陶渊明所载《桃花源记》便是“万物将自化”的一个实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意译:治世的君王如果能够遵照道的运行法则来治国施政,那么苍生百姓将能够自行安养生息。
3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欲作:欲望发作,想要有所作为;
不欲以静:正因为有了欲念,内心才会躁动,没有了私欲妄念,内心自然清净虚静。
意译:苍生万物自行化育生息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想要有所作为,我就用道之真朴降伏其心使之安定。无法给予定位的真朴的道,可以使人回归真我,回归了真我便达到无我的境界,从而彻底蔽除内心的妄念私欲。没有私欲妄念,想要有所作为的心自然能清静下来,这样天下就会自然的安定了。
往期推荐:
老子著述《道德经》的背景
何为“道”
《道德经》的篇章文旨结构
解析《道德经》的门径
作者简介丨刘运
籍贯安徽,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年创办优立教育,出版有《高中数学知识体系通讲》。个人尤尚传统文化,自行研习多年,在教育、历史、哲学、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个人思考和见解,致力于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出发,感悟古圣先贤的真情实感,还原老祖宗思想的真实面貌。
“尊儒崇道”发布生活、工作实践感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优立刘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