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道家,儒家,释家,易经都是有根的,有本的,有源的。所以要读懂儒释道易经这类典籍,一定要晓得那个本,那个源,那个根。因此,道儒的典籍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庸俗的市侩经验,而是大道之理。由不得任何人的歪解。
一定要记得圣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文以载道,文不是道。道以器显,显着是器。啥意思呢,真意不在文字,而在构成文字背后的大道逻辑。
在这里,我多说一句,人工智能文章永远不可能取代人。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逻辑是文字字义的逻辑。而人类高手所写的文章的旨趣都在文字之外。或者说真正的旨趣都在所写文章的作者的底层逻辑,而不是文字本身的意义。单独去考证训诂文字本身的意义只是一个起手功夫,但不能被限制住,更不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认知强解文字,要尊重作者的旨趣。何况圣典都是圣人所写,底层逻辑都是完全契合大道的呢。
上善就是道家的那个根,不是别的。就是太极。因为太极不可言说,所以用水来比喻,通过水的特质来领悟那个太极的特性。所以水只是法,只是手段,只是工具,言外之意才是旨趣所在。太极有特性,太极之道的运行也一定有太极的特性。
这篇文章的核心在讲道的一大特质,善利万物,但不争。其实就是讲道的功用也就是道之德,具有生养万物的大德却不居功自傲,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运动。
比如居,如何才能善地呢。那就是处万物之后,不争先,犹如深渊,善处于下,却能服务众生。这叫善利。而人也要像道一样,但不能一样画葫芦,学点小伎俩,而是人心要归于道心,才能真正做到道的那个样子。
比如心善渊,就是人的心广大无量无边,才能具有善渊的能力。依然还是强调具有道心,只有道心才能善渊。
比如与善仁。一视同仁,无有分别,不管高矮胖瘦山河陆地的动植都能雨露均沾。做到这点,还是要具有道心。利他而不分别。慈悲广大。
比如言善信。是讲道的周行而不殆,道的刚健,犹如春夏秋冬,四时轮回,却从不言语,万物却能得以生得以长得以老得以死。这就是道之信。人具有了道心也应如此。而不是不具有道心学学样子。
比如政善治,就是讲在治理上无为而治,这叫善治。
比如事善能。依然是在讲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顺着大道的运行去为。比如儒家叫时中之道,也是善为。
比如动善时,也是讲道不居先不落后,恰到好处,让万物该生的生该老的老,却看不到道的运作,好像都是万物自生自灭一样。儒家叫进退有据行之有方。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所以要真正做到以上的各种善法,无他,具有道心,才能和道为一,具有道的功德。
最后一句就是总结,讲道的总体功能,就是不争。所以才不会有错。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道家的典籍句句都是在讲道的性质和运行。而人也应该与道合一,才能具有道的能力。别无他法,修身,具有道心。
不是鸡汤学。不是小经验,小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