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而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居处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即卑下之处),心思善于沉静,施与(或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成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正因为不争,才不会遭受责怪和怨恨。
解析:
在这一章,老子用水来比喻善的品格。所谓“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那么,水又有什么特点呢?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点出了老子的“无为”立场,“不争”是“无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我们前面不止一次提到过,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鉴于此,“不争”也非单纯的“不争”,而是以“善利万物”为前提,只有“善利万物”才谈得上“不争”。这就是老子思想主张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争”,另一方面是“善利万物”。老子接着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于道”,也就是接近了道。
道,是一种高尚和圆满的境界,那么,老子因何称誉水接近了这一境界呢?因为水停留在人们都厌恶的地方。这是与“善利万物而不争”相承续的,由于“不争”,所以水才甘心居于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而这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惡其实以水喻道,在《老子》一书中并非孤例,而是见诸多处。
例如在第六十一章,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而在第六十六章老子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故能为百谷王。”这两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水”字,但所提到的“流”和“江海”都是水的表现形态。
我们先来看第六十一章中这句:什么叫做“大国者下流”?人们或许很容易将其理解成大国的品行是低劣的。其实‘下流”在这里与我们通常说的“下流”含义不同。
我们现在所讲的“下流”,一般采用的是其比喻义,意为品行不佳。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下流”的本义被运用得比较多,在这句话中所采用的就是它的本义,也即河流的下游之义。“大国者下流”就是说大国居于江河的下流。“天下之牝",说的是大国居于天下雌性的位置,而雌性则代表着柔。“天下之交也”,即为天下归附之义。
总起来说,这句话讲的是,大国居于卑下和柔弱的地位,然而却为天下所归附。第六十六章的一句说的是,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归往之处州是因为他们处在低下的位置。
这一句与第六十一章中的那句话所讲的道理完全一致,都提到了一个“下”字,而“下”,正是为老子所首肯的水之所具有的最接近道的品质。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将人与水区分开来,肯定的是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老子却恰恰肯定的是水的这种“往低处走”的品质。
而水为什么要往低处走呢?
因为受到重力作用的牵引。同样,人也受到地球引力约束的,但是人为什么与水不同,不是只能一味地往低处,而还可以往高处走呢?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这种强大的主观力量驱使着人克服外力的束缚而争求一种更好的结果,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项根本因素。
而老子却刚好相反,他告诫人们要向水学习,水是无意识地处下,而人则应当有意识地自处卑下,往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去。老子的用意何在?在这一章的最后老子指出:“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与老子前面所讲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只有不争,才可以避免别人的怪怨。
图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辙在注解这句时提到:“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当以其争也。”这句话恰好是老子之语的反面表达,意思是,有优点却仍不免遭非议的人,是因为他与别人相争。苏辙又说:“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相反,水就是因为不争,所以身上具有那么多优点却不会招惹他人的非议和怨恨。
有句俗语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对利益的追逐就像鸟争食物、昆虫趋光一样,正所谓“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所以,老子才说出这样意味深长的话语:“夫唯不争,故无尤。”
抛弃争夺之心,正是全身远祸的根本之法。而不争夺,就意味着要将利益让与他人,将好的位置奉献给别人,自己则“处众人之所恶”,待在最为卑下的地方。水正因为具有这种特点而为老子所青睐。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宇宙的本原是水。”他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而泰勒斯更将“水是最好的”这句话当做自己的格言。这与老子的"“上善若水”如出一辙。那么,泰勒斯又是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是什么令这位伟大的古希腊先哲对水如此厚爱呢?泰勒斯认为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物质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泰勤斯还发现,每次洪水退后,都会留下肥沃的淤泥,而淤泥里则生满了植物的幼芽和动物的幼虫,他将这一现象推而广之,就得出了万物都是由水而生的结论。
可老子的观点是怎样的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些能讲出来的道理都不是终极的道理;那些能说出来的事物都不是永恒的事物。
但水恰恰是一种可名之物,既然可名,也就并非终极、并非永恒;既然并非终极和永恒,它又怎么可能是宇宙的本原呢?显然这是荒谬的。
老子描述世界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见第二十五章)水当然不是,因此在老子看来,水是“几于‘道’”,也就是接近道,但绝不等同于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