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肉荣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传世版译文是这样理解的:宠辱对一个人来说,如果非常在意,那么心神就会跟着“宠辱”的发生而“忐忑不安”“心神不宁”“惊慌失措”就像受到惊吓一样,对待这样的大患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高度重视。宠是一种他人之下的状态,得到和失去都会给得宠、受辱者留下惊恐的心理。重视这种大患就像重视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因为有身体,如果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所以,重视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怀着这种态度处事的人才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人。
笔者对这一章的理解于传世版的理解有所不同。传世版解读很多都是治理天下,或者爱民、贵民治世人才等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贯彻其中。笔者认为“老子”讲的更多的是自然、无为之道,本质上是教人们在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如何与道同行、适应环境,从而取得健康、长寿的修行之道,更贴近于“道”,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之道,讲社会是为了更好的让世人理解,感悟。“道”生万物,所以“老子”的道各行各业都能感悟。
笔者认为“老子”在道篇讲的应该于悟道有关。从“宠辱若惊”到大患于身,再到“无身”,就“无患”,说的是一种心理活动与自身的互动关系,它是一种心境如“思想、心理、精神、意志”的状态直接对自身物质状态的影响,而后面“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更是将“心境”提升与自身状态直接联系在了一起,从第十二章的入世修心境,到这一章如何提升心境修为,一个筑基,一个提高。领悟其中的要诀,就不会有“宠辱若惊”“大患若身”的情况发生。
怎么讲呢?身体是一切的载体,“宠辱”只是精神领域的一种存在,心境不高,就是精神世界道则不全,道基低于身体修行状态,跟不上所处现实对心境修为的要求。对个人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稍有不慎伤及性命。怎么办,“老子”讲“无身”“吾有何患”?,就是将自己从“宠辱”中释放出来,心境遇到的危机如身体要被关入房间一般,假如身体不进房子,房间再大再坚实,门开与关,机关多与少和我又有什么关系,怎么可能影响到我。也就是“宠辱”的价值,需要“无”去实现,如果“无”不能起作用,再谈“宠辱”的价值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用前面讲的第十一章看穿本质的方法)。
现实中身体是不可能消失的,心境修行可以抵御但却不能彻底摆脱“宠辱,处于社会的欲望堆里更是困难重重,举步艰难。怎么办?这里就要用到一个诀窍。如何提升心境修为,每个人一开始的心境修为都不同。当心境修为低于自己所感悟的社会各类“道”所需要的境界时,怎么办?“老子”给出一个提高心境修为方法:“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这里是要以身为道,进而修的自身之道。“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里就是提升心境的窍门。这里“贵”就是像生命一样重视,进一步就是用修“命”之道(第十章中)存身于天下大“道”之中,时刻将“爱”存于身(这里可以将“爱”解释为“思想、意志等精神类集合体”,修的是意念之道,现代流行的说法是“精神心理学”),并合于悟道的状态“可托天下”,就是在任何时间都要与道相合,身、心兼系于道,不被欲望左右自己的道(这里又要提到初心,王阳明的教育哲学体系中也提到过求学之初必先立志的教育理念,悟道人生更离不开初心(不然很容易跑偏的),它是自身所悟一切道的根基,需要“可托天下”的大定力、大毅力去守),随着自身对各类社会之道感悟的提升,心境必然会紧随自身“道”境得到迅速提升。
欢迎众道友留言、点评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