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道德经等华夏经典被外国人推崇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12/2
宁夏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xiuchang/20588.html

余秋雨先生“在希腊雅典,接待他的哲学家告诉他,老子是最符合国际标准的顶级哲学家。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一是《圣经》,一是《老子》。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被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老子》几乎人手一册。”

著名作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托尔斯泰说:“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

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科技成果,其原理的依据是《道德经》。他异常兴奋地对别人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

道家文化的代表——老子

……

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备受推崇。

曾几何时,国学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央视带头,开办了《百家讲坛》,许多专家学者开坛讲授国学经典和其它传统文化。

最近,我通过自媒体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越来越不吃香,甚至是不受待见。自媒体平台搞活动的项目多少和奖金多少就是一证。

某大V曾经粉丝近百万。他去年写的关于《道德经》的文章还有几千个人阅读、几百个人评论;今年新发的几乎没有人阅评,粉丝也锐减到四十万。

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

现在,关于《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的文章阅读量越来越少,而美食、娱乐、旅游、诗词等等的阅读量远超其“千千”倍、甚至“万万”倍。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被严重打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如下:

1、经典中的某些奥妙没有被揭示出来

例如《道德经》第一章,其中很有意义的道理几乎是没有人谈及。

以“道可道,非常道”为例。这句话告诉我们,语言有局限性,事物有不确定性。

海森堡因不确定性原理名噪量子物理学界

语言有局限性这层意思,我只见到张松辉先生讲过。其他人也有可能讲过,但是没有宣传力度,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实在是太少。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年提出了量子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而老子早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老子早在年之前,即开现代量子物理学之先河,提出事物有不确定性这一原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

老子开的先河和立的里程碑仅此而已么?更多的就不在这里详细分说了。

《老子》的第一章,不仅涉及到哲学、语言学,还涉及到人体科学和量子物理学,并且指明了如何探索这些奥秘的方向。这些都没有人揭示过。

尖端科技,量子物理

这么多冠绝天下的道理没有被揭示出来,受重视的程度当然会大打折扣。

2、由耳熟能详,到熟视无睹,因此才不重视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传承时间很长。所以,很多道理已经融入到国人的血液中,熟的不能再熟。

我研究《道德经》以后发现,老子说的那些理儿很多都是我们熟知的简单道理。耳熟能详,则熟视无睹,怎么可能重视。

3、错误的解释令人反感

在传统文化的解读方面,存在着一些瑕疵,甚至是严重错误。例如:

人以信义为本

(1)《孔子: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孟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一文。

孔孟可是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如果连他们都主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没有必要继续传承下了。

“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信”是“五常”内容之一,儒家是绝对不可能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看作小人的,明显是解释错了。

可是,在大部头出版物《四书五经》的解释中,愣是也这样去解释圣人和亚圣的话,写文章的人没有自己的见解,照搬照抄,让人很是无语。

(2)在《残缺更是一种永恒的美》一文中,把《老子》中的“大成若缺”解释为残缺的美。整篇文章都夸赞、推崇着残缺的美。

追求残缺,谁还敬业?

谁都知道,“若”是好像的意思。好像就是好像,你不能当成真的。若是按照以上的解释,老子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就变成“残缺的美,其用不弊”了。

这种解释,人们是会以为他解释错了呢,还是认为经典不值得一看?

(3)“无私的最高境界是自私”,这是解释《道德经》中“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得出的结论,还被当作文章标题,简直是错得离谱!

4、传统文化缺少趣味性

传统文化本身决定,他不可能具备趣味性。那么多专家、学者在《百家讲坛》介绍传统文化,都没有趣味性。如果牵强附会地给传统文化进行嫁接,那成什么东西了。

色香味俱全

而娱乐的本质特色就是趣味性,这个无需解说。美食视频的推出令人感到新鲜,美食又是每个人离不开的享受,当然会受欢迎。

老子在几千年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35章)

意思不难懂,就不解释了。

5、新鲜的东西才能够吸引人

喜欢新奇和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

那时候的贾玲收入不高,还很苗条

小孩子看到自己没有的玩具就想买,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就想玩。到手的玩具,玩几天就腻了。

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打开国门之后,不仅仅是进口西方的先进设备,西方的小说、节日和生活习惯等也被中国人学了不少,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没有父母,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除了下饭馆,会吃一辈子快餐。这在过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外国人也是如此。他们的做法与我们恰恰相反,对华夏文化感到新奇。再加上好奇中国是唯一独存的文明古国的原因,来中国学习的外国人也就太多了。

圣诞老人的传说深入华夏儿童的心灵

中国人自己也在无私地传播着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因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而被国人轻忽。

中国儿童不知道老子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圣诞老人的绝无仅有。

从上述分析来看,经典的传统文化被外国人推崇,而不被国人重视,一点都不奇怪。

众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独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传承绵延不绝!绝不会是过各种传统节日、写诗词这些东西在起关键作用。更不可能是中国人会娱乐、懂美食造成的。

老子说的道理的确是很平凡,却很难有人完全做到。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70章)

尽管传统文化缺乏趣味性,却具有实用性,应该受到重视。知而不行,是谓不知。要反复地重复、反复地强调,从小培养孩子按照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去做,也许是传统文化继续传承的方法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