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经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譬(p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白话]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质朴的状态。虽然隐微,天下却没有谁能够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归顺服从。天地阴阳相交合,就会普降甘露,百姓没有谁命令它而自然地分布均匀。万物出现后,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没有危险。譬如道对于天下的关系,好像川谷对于江海的关系一样。
(作者在丽江讲坛开展文化讲座)
[品读]
大道永恒而原始无名,如同未经加工雕琢的东西一样自然质朴。邓小平给两个儿子起名邓朴方、邓质方,寄托着他老人家的希望。道为未分之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可称为至小,显得很不起眼,小而无内,隐而不见,是无形的。万物都离不开道,都受道的支配,只有道才能臣服万物,而没有一物可以凌驾于道之上。执政者若能依道而行,人民群众自然臣服归顺,受其支配安排,就能天下归心,万众一心。《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阴阳相合,让万物生长,所普降的甘露,不会因为人的命令等主观意愿而厚此薄彼。
“莫之令”在语法中叫“宾语前置”,“之”是“令”的宾语,代词,指甘露,即“莫令之”。天地是没有私心的,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既不会因为尧这样的贤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这样的暴君而消亡。“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普照万物,没有偏心偏爱,不会因为坏人而拒绝照耀,也不会因为好人而多给予一些光芒。“始制有名”指道物化于万有,万物产生,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于是出现了许多事物,制定了各种名称,名分一定,各归其类。
“名”是人类社会引起纷争的重要根源,庄子曰:“名也者,相轧也。”“名利场中尘飞扬,大师巨匠多如蝗。初握长缨三两日,敢称中华第一枪。”一个人,当你只看到一男一女或一胖一瘦或一高一矮或一老一少,他或她在你心目中是渺小的,是不以为然的,如同赤身裸体在澡堂,大家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一旦宣布他或她是政要、巨商、名人、冠军、英雄、模范,即一宣布他或她的名分,就大起来了。一般人之大小,其实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决定于归属,是沾光(包括负面的)效应。一个破杯子,如果名人用过,它也就身价百倍,膨胀起来了。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人红歌不红”的李宇春用过的马桶都被专门保护收藏起来。某古玩店招聘售货员,一个年轻人前来应聘。老板从地上捡起一小块木屑,把它放在红丝垫子上,问道:“这是什么?”“乾隆皇帝用过的牙签。”“好极了,你现在就开始上班。”
人类自从有了文化,就对万事万物规定了名称,对事物有了固定性的概念,有了法律、法令和一整套的社会行为规范。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对这些人为的东西,一定要适可而止。人与人的高下差别就三个字:上、止、正,毛泽东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从小到大都适用,不单指小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父母天天打麻将,要求孩子品学兼优,这简直是白日做梦!
有一则老外学汉语的笑话。外国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中国人:“何以见得?”外国人:“每当我早晨上街,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撇开令人捧腹的成份,的确,我们骨子里就流淌着努力拼搏的血液,正如习近平主席年新年贺词中所说:“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老了也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全世界找不到像我们这样上进的人。“上”加一竖,变成“止”,适可而止、点到为止,这样就不会庸人自扰,才不至于使人类走向危险的境地。
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如果止不住冲过头,那就完蛋了,因此要知止知足。我想:适可而止,可能是人间最高的智慧了吧!止中有上,上中有止,止上加一横,归结为“正”,这个正就是道。说一个人走正道,很上道,就是由“上”至“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纠偏,不断拉回来,这个过程就是人生。过去在选举中用画“正”字来统计票数,为什么用“正”字?其中有奥妙,得票多者当选领导,意思就是谁得到的“正”最多,谁最正,谁才能当领导,才配当领导!
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应该做名分规定以外的事情,比如政协的三大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所以委员在履职中就要落实“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道”和“天下”的关系,就像河流(即“川谷”,“谷”是两山之间的河,不是指峡谷)和江海的关系。道产生天下万物,又不离万物,存在于万物之中;河流汇聚成江海,河流之水也不离江海,存在于江海之中。
同样,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于人民群众,又不离人民群众;既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又置身于群众之中;既当群众的先生,又当群众的学生。李白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汉乐府诗《长歌行》亦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天下万物对道的依赖仰仗和归附向往,就像是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江河又归于大海,永不回头,浩浩荡荡,绵绵不绝,又如同佛家所说的“我念弥陀归心似箭,弥陀念我望眼欲穿。”
专栏作者:玉龙县政协余建洋
主办单位:玉龙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罗丽霞
初审:李佳健
终审:和云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