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01
—
在道家人的眼里,水是最能体现“合道”的存在。
读这一章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个场景,老子悠悠然然讲“道”,突然有人问:“老先生,您讲了这么多的“道”,可是我们还是不太明白,能不能更具体一点呢?能不能举个例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修习“道”呢?”
在这个场景下,老子以水喻道,格物致知。
上善似水,首先要明白,这里的“善”没有善良或者品德高尚的意思。《道德经》里的善,都是指擅长、善于,偏重于诠释做事能力和生存能力。所以“上善似水”最直接的意思是“水是这个世间最具有生存力的存在。”老子给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水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滋养万物,符合第七章说的“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同时水也能在其他生物所不喜欢的地方生存。
水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虽然老子所在的年代并没有自然科学这门学科,但即使以现在的知识看来,水也完全符合老子说的特性。首先,水的确是生命之源,大多数生命都离不开水,但水却又不是一种稀有资源,一向不被人所“贵”,给人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
其次,水在任何地方都能以最适应的方式存在,在江河湖海里是水,在南北两极是冰,在沙漠里是水蒸气。在大家喜欢的、宜居的地方水能很好地存在;在大家不喜欢的、不宜居的地方水依然能很好地存在。这不就是“道可道,非恒道”么?水在任何地方都是因地制宜,不固执于特有的形态,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转变自己的状态。
当然,老子在称赞“水,几于道”的本意并不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水的特性,他只是用水来打比方,用一个我们随处可见的事物来帮助理解“道”的概念。
“利万物”在第七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一个人的成就和世界对他的需要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想成就自己,最终能够成就自己的人并不是那些不断索取、不断消费、不断要求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奉献、不断经营、不断满足别人需求的人。能“利万物”当然能成就自己。
“居众人之所恶”的意思并不是一定要去别人不喜欢的地方,没有理由自己折腾自己。而是在说要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在其他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依然能安然自处,找到最适应的方式。放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环境不仅仅是指居住环境,更是指人生的境遇。
大多数人不喜欢“处下”,不喜欢处在比别人“低”的位置,更不喜欢人生的低谷和逆境。但是在老子看来,首先不存在喜欢或者不喜欢,因为老子早就说过,喜欢或是不喜欢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一动分阴阳,有得必有失,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欢喜的也没有什么悲伤的,那自然也就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
这就是“静”,静即是不动如山,人在高处,鲜花着锦之时,心不动;人在低处,龙游浅滩之时,心亦不动。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有了静才有宁静祥和,才有安,安而后能虑。我们每天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有多少是在心安的时候做的呢?如果心是烦躁的,我们的思考就不叫思考,那是随业力而走,随情绪而走,自然会出错,错误的决策自然会导致错误的行为,结果就是生活越来越糟糕。心是宁静祥和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思考,所以静能生慧。当心安定了,思考才能产生智慧,才能指导生活。正是因为有了智慧,所以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也依然游刃有余,别人以为的低谷自然也就不是低谷,反而此处安心是故乡。
02
—
接下来,老子又说“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善。居要因地制宜,心要容纳百川,与人交往要能让别人相信你,治理事物要有条理,做事情要因事用能,行动需要找准时机。这些道理听上去非常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比如“心善渊”,渊的第一个特点是深,反之则是浅薄,肤浅。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肤浅的时候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心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无法对事物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而深是指深入,也是老子所推崇的“根性思维”,能把一件事情的本质和源头弄清楚。因为只有真正弄清楚了,才能算是理解,唯有理解才能包容。
这也正是渊的第二个特点——容纳。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心量,这个心量正是指心的容纳量。这个世界很大,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很小,那么他所能接纳的世界就很小很小,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多时候,不是这个世界排斥他,而是他的心排斥不同的世界;而有些人的心却很有容纳力,能够去接受并理解不同的世界,所以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能过的很好。
再比如“动善时”做起来也很难,说起来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同时也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情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做了往往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读书,很多人都知道读书好,但是殊不知什么年龄该读什么书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
为什么少不读《西游》?其实不仅仅是《西游记》,英国的《哈利波特》、美国的《变形金刚》系列、《超人》系列,还有日本的《奥特曼》系列等,都是幻想型类读物。孩子的世界是一张白纸,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要他去了解真实的世界,尽快成长起来。在行为上,就需要多看圣贤之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人在世界上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与之配合的应该是历史读物,告诉孩子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情。在认识上,需要多看看百科全书,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比如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打雷会下雨?这就是童蒙以养正。
相反那些各种虚无缥缈的“故事”,只会让孩子越看越找不到北,思维乱的一塌糊涂,心智上也无法成长。现在许多成人的心理和行为更像儿童,连玩的电脑游戏都是儿童游戏,天天在魔界天界里和各种怪物打打杀杀。还有“偷菜”“开心农场”等,都是儿童“扮家家”时期的心理行为。正是因为在孩童时期没有做正确的事情,所以即使身体长大了,心理行为依然非常儿童化,心智不开。这就是在孩童时期没有好好教育、乱看书、乱看电视的结果。
至于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里包含了很多人生智慧以及战略战术,对于不会做事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同时也了解人性、人心和社会的复杂性。这本书其实也是韩国、日本企业家案头的必读书,是他们运作企业的好帮手。这本书,会让人变得精明能干,竞争力过人。所以年轻的人,是一定要读《三国》的。
但是如果人已经老了,退出了人生的战场,生活还是祥和一点、慈爱一点、“糊涂”一点好。太精明了,自己和后辈都会很累。而且人生到头,需要的是功成身退,把舞台让给更年轻的人。那么《三国》自然就不必再读了。读《三国》的时期已过,物去不留,不必再耿耿于怀。
所以,仅仅一个读书的问题,就有这么多的讲究,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不要小看老子写的这短短几行看上去很容易的字,真正能做到就已然是大智慧了。
03
—
最后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句其实说的也是“静”的智慧,老子说的是“不争”但不是说“不做”。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争”的语境,“争”本身就有不喜欢、不认命、想要逃离的意味在里面。
“争”是一个有“情绪”的词语。当心有情绪的时候,自然是烦躁的,在烦躁的时候所有的思考都不是思考,只是情绪的宣泄,当然容易犯错。而“不争”,正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宁静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才会有智慧之心。有智慧的引导,当然不会出事故。
往期相关文章:
道德经第七章无我而长久
道德经第五章,第六章:天地不仁
道德经第四章道的启示
道德经第三章老子的施政理念
有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