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中,还有一篇跟“反者”的相关,但又不怎么算“道之动”的范畴。思来想去,还是放在“反者道之动”的归类中,毕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归类到“反者道之动”。
题解
「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隶变中反成为「智」的构件:
甲骨文「智」从示从口从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为解释天象事理如矢中的。因而,「智」本义为“明白事理”。
「知」从矢从口,构形意象大致同“矢志不渝”。含义近于众口一词,众所周知。引申“了解”。
标题含义如下:
了解别人,那就是明白事理;但人很多时候受情绪支配,所以了解自己,并尽可能在在行动中避免情绪方面的不良影响,那就是心境通明了。
第十八章最佳版本
《德道经》通行本第三十三章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清华简《德道经》相关章节如下: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两个版本基本一致,出入最大的是最后一句中“亡”与“忘”的差别。「忘」也有构件“亡”,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亡」字:
甲骨文「亡」最初从刀,而「刀」字,是刀背刀柄连线成一笔,刀身用一斜横表示,两笔相交宽角的虚空处是刀刃(上图红线)。
早期甲骨文「亡」的构形,是刀刃入鞘,在「刀」字基础上另加一竖(上图蓝线)。所以,甲骨文亡的构形是刀入鞘,引申构形本义为“隐藏”。
不过,这种构形在理解上比较抽象,于是在使用中发生“讹变”,在构形改变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构形含义:
后期甲骨文「亡」的构形很可能是持盾防卫,金文基本继承。但部分金文继续“讹变”,部分金文「亡」构形变成从“入”,意为进入遮蔽处;进而被篆文「亡」继承。
所以,古文「亡」字的本义,都是“隐匿、消失”。故而“死而不亡”其实比“死而不忘”含义更深,“亡”还能表示人们即使一时忘记,但影响力还在。
“日用而不知”才是真正的永存。如我们的古文字,大概算得上“死而不亡”。而就我们而言,那些在历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都将“死而不亡”、“永垂不朽”。
因此,无论最初版本是“亡”还是“忘”,最佳版本还是取“死而不亡”为好。
第十八章最佳版就是通行本版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白话翻译
对比金文「身」与「斩」字,金文「所」最初很可能是从身,战国时分化为「所」字与「斩」字。
因此,「所」的本义为“标记”,引申“从属,属于”,比如“所有、各尽所能、所向无敌”
至此,本章已无其他难解字,翻译如下:
了解别人,那就是明白事理;但人很多时候受情绪支配,所以了解自己,并尽可能在在行动中避免情绪方面的不良影响,那就是心境通明了。
战胜别人的是有力者;克服自身缺点的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才是真正的富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是志向远大者。
不失其所以立身处世基础的能长久,即保持名声事业的一致性。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选定人生目标后就要坚持深耕,不能被某些风潮影响而动摇。身死而所造成的影响没有随时间消失的,才是真正的长寿(乃至永垂不朽)。
内容来源:苏漢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