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③。①妙:精妙、奥妙,即本质之意。徼:端倪。②玄:本义:搓线、编草绳。最后一笔画,表示新结续的草。草编为绳,绳解开又可变回草,形态、作用有变化但质未变;另外,搓绳、编草绳时,绳草互相螺旋缠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螺旋运动变化”之意,故有“变化和相对”之义。且绳可以不断的结续,连绵不断,所以又暗含变化不息及深远之意,例如十四章: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正是此意。故本章的“玄”字当为:相对、变化(螺旋运动变化)变化不息之意义。这样就契合“无与有”的辩证哲学关系了!大家普遍认为“玄”假借为“远”,为幽深幽远之意。这可能是受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之影响而误读。此句实指玄德深矣、远矣,而非指“玄”深矣、远矣!如果作幽深幽远解,怎可谓同出而异名?如果作深奥、深远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请问深远啊深远,怎打开众妙之门?)。“无与有”,同属于道的两个对立属性,异名并具有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而已!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变化又是彼此相对的,懂得这一法则,你就可以打开众多本质之门,通往道矣!”这与后世阴阳学之相对相反,相辅相成,异曲同工!接下来的第二章,或许能证实此见解。“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它并非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道”;“道”也是可以被定义的,但它并非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概念。“无”,是天地之本始;“有”,是万物之根源。所以,秉持“无”的理念(即无过多的我见、我知、我执之思想,内心保持虚空的状态),去观察与认识宇宙万物,就不会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进而体悟到道之本质;用“有”的思维(即客观存在的思想),在宇宙万物呈现出来的纷繁中,生长发展变化中(即“客观存在”中),才能找到道之轨迹及规律。也就是说道要在“有”中求,在呈现我们眼前的万物中去找出它的踪迹;然而真正的悟道得道,却又需秉承“无”的思想才能到达,才不会被“有”所迷惑!“无”与“有”(这两者),同属于道而异名。它们是相对的,但相对又是彼此变化的。懂得这一法则,我们就打开了众多本质之门,通往“道”矣!本章开篇明义的告诉我们: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也无法具体定义。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又如《管子·心术》:“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由此可见,老子们已明确地表明“道可感知而难以定义”,这一观点勿需置疑。但他坚信“道”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例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第四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三十二章)。”
“道”是宇宙万物的总则,是天地的本始、万物的本源;并不真的是“无”是天地本始、“有”是万物的本源。“无”与“有”只是道的两个根本对立属性,是道具有的特点、特性、规律,只是有时用来指代“道”而已。“无与有”,在老子眼中有两重含义:
一、“无”是“虚、空、隐”,它既可以是主观的,又可以是存主客观于一体的;有绝对的“无”,又有相对的“无”,所以,老子后面创造“无有”这个词。“无有”这词亦有两种意思:①、是“没有”的意义。例如: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②、是“无形而又客观存在”的意义。例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二章)。“无”作用巨大、无所不包,以无形无物为特点。这犹如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客观存在,是无形而又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有);由其导出的万有引力定理,则是主观的,是主观思考出来的定律,它绝对看不见摸不着,它是道,它是绝对的“无”,但它不是“没有”。后面的章节论述了此观点,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第四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十四章)。又如《管子·心术》:“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有”,是“实、实体(客观存在)、显”。二、“无与有”是道及万物的两个根本对立属性,它们具有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等。
寻“道”需要遵循“常无、常有”这两个原则和方法。“常无”,即秉持“无”的思想(无过多的我见、我知、我执之思想,内心保持虚空的状态),去观察与认识宇宙万物,才不会被物之表象所迷惑,进而体悟到道之本质。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二十二章)。《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或如《黄帝四经·道法》:“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无执,无处,无为,无私。”这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吗?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吗?“常无”不是冥想、臆想,而是虚静、客观、理性,同时又是悟(即非逻辑的跳跃性思维)。这是何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啊!“常有”,即道在“有”中求,在世间种种象、种种物,客观存在中去观察、综合分析、归纳演绎、总结与体悟,一定能找到“道”。例如: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五十二章)。这正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逻辑思维。老子在告诉我们,虽然他无法定义“道”,但至少可告诉我们找道的具体方法。
“玄”字,在道德经不同章节中有不同的字义。本篇中我理解为“相对、变化(螺旋运动变化)、变化不息”的字义,对理解老子思想很关键。“无与有”,犹如后世的阴阳,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它们之间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等,这就是“玄”,即对立、变化、螺旋运动变化不息、相对性等,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无与有”、“阴与阳”,事物的对立根本属性,它们之间相反相制,这种绝对性是不能相互转化的。即代表事物绝对性“无”不可以转变为“有”或绝对性的“有”不可以转变为“无”;绝对性的“阳”不可以转变为“阴”或绝对性的“阴”不可以转变为“阳”。这是矛盾的绝对性,事物的对立性、绝对性。但一定条件下“无”的变化可以转化为“有”或导致“有”本身发生改变;一定条件下“有”的变化可以转化为“无”或导致“无”本身的改变;一定条件下“阳”的变化可以转化为“阴”或导致“阴”自身发生了变化;一定条件下“阴”的变化可以转化为“阳”或导致了“阳”自身发生了改变,这可以是量变,也可以是质变。另外,一定条件下“无”的变化可以直接导致“无与有”同时协同的改变或“有”的变化可以导致“有与无”的同时协同改变;一定条件下“阳”的变化可以直接导致“阳与阴”的同时协同改变或“阴”的变化可以导致“阴与阳”的同时协同改变。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即相对性。所以,“玄”其实就相当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矛盾的同一性(相对性)和斗争性(绝对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只有同一性没有斗争性,或者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的矛盾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无不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这也就是为什么后面章节会有“和”的概念出现,“和”的概念留待相关章节再详细论述。这是何等的智慧?
老子思想并不“虚玄”,是我们后人把他的道义虚玄了,相反他强调“真、简、朴”等,他明确地告诉我们“道”的特点、特性、规律及找道的方法。可我们曲解他,而且曲解的深而久,以致于没有产生出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相反后世还带来了一些权谋论、愚民思想、玄学迷信等,扼腕叹息,我们当深刻反省啊!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③,长短相形④,高下相盈⑤,音声相和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⑧。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已:本义停止。这里是争议止息,即无异议的意思。②生:像草木生出土上。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③成:变成,转化之意。④形:呈现,比照之义。⑤盈:充实、补充、依存之义。⑥和:融和、和谐、调和。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hǎi)盐梅以烹鱼肉,(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进出,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⑦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妄为。⑧言:言论;见解。行不言之教:不以自己的言论、见解教化影响他人。
当天下都知道什么叫作美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什么叫作丑了。当天下皆知什么叫善的时候,恶的定义就自然产生了(因为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知道什么是美与善,自然它的对立面就是丑与恶)。“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转化,“长与短”互相显现、对照,“高与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融和、和谐,“前与后”互相接随、相辅相承(相互联系)。因此得道之人遵奉“无为”的思想(即不妄为)去处理世事,不以自我的言论、思想去教化影响他人;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妄为,生养利益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业就而不居功。唯有不占据,所以就没有失去。
本篇承接第一章,用大家日常所熟知的现象与概念: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鲜活清晰地表达了高深而又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印证了我对第一章“玄”字的理解。老子阐述了道之“无与有”,认为世间万物均存在对立相生、相反相成的关系(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运动变化中产生的,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关系,宇宙存在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的法则,这是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并侧重论述了矛盾的相对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与现代论“空间和时间的绝对性、相对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何其相似!
另外,老子认为“道”(实为德)具有无为、慈爱利人的特性,希望人们遵循“道之法则”与“道之特性”,顺应自然而不妄为,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占。
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公开出版,淘宝网、潇湘书城有售,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