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我们来聊聊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10

写这个题目,自然就要写一些对得起这个题目的东西。

《道德经》开篇两句话,所有人几乎都会背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这样简单的的几个字,却困扰了90%的学者。我们随手在网上搜一搜,各种各样的解释层出不穷,可是几乎所有的解释,似乎像那么回事儿,但是总感觉少点什;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解释好像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对,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更精准的翻译。如果大家碰巧读到这篇文章,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我们先来看一下网上最为通俗的解释:“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这种解释,可以说与原文真实的意思差距是非常大的,与其说它歪曲了原文本义,不如说他根本就不懂,奈何这种解释似乎已经“深入人心”。我呢,也就不自量力,斗胆发表一下本人的观点:

“道可道,非常(恒)道”。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地明白这句话,首先要明白“道”是什么东西。大家记不记得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针对于《淮南子》第一段的解释,为何我要特意写那篇文章呢?因为他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道”的本义。如果我们用人类相对匮乏的语言去描述道的话:世间万物存在或者运行,都是因为道。“山以之高,水以之深”,山高是因为道,水深是因为道,所有的东西都在按照道的意思存在或者运行。不论任何事物,存在或者不存在,都是因为道。为何树木可以生长,但是不可以走动?因为道就是这样规定的,为何没有会跑的石头?因为道不允许他的存在……相信大家应该可以明白我的意思:一切万物的运行规律皆是因为道,一切万物本身即是道。

我们理解了道的意思,之后再看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恒)道”。正确的翻译是:道是可以讲的,但是道不是永恒的。感觉很牵强?别急,看后文解释。

常与恒两个字,见于不同版本,为何会有两种版本呢?因为他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常”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长久的、永恒的,和“恒”字所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为何说,既然道是一切万物存在的根源,为何又说道不是永恒的呢?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棵树,生根发芽、秋收冬藏,他的运行规律就是树木要遵循的道,也就是说道规定了树木的变化规律。为何又说他不是永恒的呢?当树木死了以后,他依然是这棵树,可是他需要遵循的规律就又不一样了,干枯,腐烂,复归于土……枯死树木所要遵循的规律(道)就和之前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把时间范围再次细分,那么树木在秋天和在春天的状态也不一样,他们遵循的道也不一样;如果我们无限的细分时间段,那么树木无时无刻所遵循的道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何说“道”不是永恒的,因为它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可是它无时无刻都是道。如果大家理解不了,也没关系,有可能是机缘未到。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名可名,非常(恒)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可以给它命名,但是名字也不是永恒的。如果大家真的理解了第一句,那第二句也就顺理成章地明白了。

还是上面的例子,有一颗树,我们称它的名字为“树”,可是当他死后化为木炭,我们还能称它为树吗,等他华为灰烬,我们还能称它为树吗?同样,我们如果把时间无限细分,或者把时间无限扩大,就能明白,我们所谓的名称,只是暂时的,而且无时无刻都在变化。

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蝉的一生,它只有几天的生命,在他的眼里,树木从来都是长着绿叶,他会认为这种绿色的含有很多汁液的东西就是树;我们假设,如果有一只蝉,顽强的在冬天成活了1天时间,在它眼里,干枯的树还能称之为树吗?很显然不会。可是在我们眼里,不论干枯还是枝繁叶茂,他都是树。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生命只有年,我们是不是就是一只蝉呢?我们所认识,所命名的万物,是否就像蝉对树的定义一样狭隘呢?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可以参悟明白的,参悟不透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这也是一种道。

文章有点晦涩难懂,懂与不懂,都是非常好的,有任何想法,留言或者私信给我,都是欢迎的,顺便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