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明坡播报读写专栏读经典,铸师魂临沂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10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分享人:陈丽丽

阅读格言:

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去留无意,漫随书卷人生。阅书,读己,追随心灵的净土,让智慧和生命共成长!

老子的《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明白自然之道,依道而行;同时,也让人明白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让自己开心、快乐与幸福。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了“知足”的态度,第33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6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用这样的态度告诉我们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来观察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让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放下你的预判,放下过往的经验,放下心中的桎梏,让自己的思想从本体中跳出来,这样才能观察到这个世界中很多微妙的变化和规律。

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我们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放低放下个人的私欲,工作中,多为团队考虑,朝同一个的目标努力,不钻牛角尖,将工作做得全面和得当。

正如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比如《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给人以抚慰,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道可道,非常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道”,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的时候,当你跟随别人的道路无路可走的时候,那么勇敢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吧,别人的人生轨道也并不一定适合你,集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的朝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也许成功并不遥远!

分享人:毛晶

盛开的地方

在那花儿

读书格言: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非常有幸在寒假团队共读《道德经》之时,录制了第九章的诵读视频,因此,我想主要就第九章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先贤传世之作往往以寥寥数语论述求学、修身和治国之道,而我从内心深处对文中晦涩的语言感到发怵,并且自己阅历太浅,总感觉无法参透其中的奥秘,因此我从未主动去翻阅此类书籍。这次借学校读写团队共读《道德经》的机会,我按照试读、看译文、画节奏线、再读的步骤,直至读熟,才敢把诵读的语音发到钉钉共读群中。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向我们阐释了人在持有欲望之时,要持之有度,不能一味追求盈满,还要清楚自己能够容纳多少功名财富,做到量力而行,并由此得出结论,即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

物极必反,这是人们自古就认可的观念。中华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与此相似的道理,发人深省,比如《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西游记》中“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知退,则“飞鸟尽,良弓藏”;不知退,则“狡兔死,走狗烹”。在历史的长河中,范蠡、王翦、张良、汤和等人就深谙此道,急流勇退,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在道德经的很多章节中,都体现着类似的道理。如第二十二章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三十章物壮则老。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无论是《道德经》中的“功遂身退”,还是其他古人的告诫之语,论述的都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强调的是知足。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在追求名利的路上,我们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招致祸患。另外,凡事也要注意把握好度,我们需时刻提醒自己,说话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交友注意距离。

在诵读道德经时,我发现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就是“圣人”。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圣人?

在“圣”的繁体字中,“耳”表示接收到一切可以接收到的信息。这样的人认识事物会非常深刻。“口”表示准确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这样的人认识事物后,所表达出来的是最接近事物本身之道的。“王”是管理者和控制者。这样的人可以控制自己按自己所认识的道行事。所以圣人就是:对万事万物之道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依道行事,并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实施教化的人。

《道德经》作为老子的唯一著作,涵盖了老子在治国、修身、战争、伦理等各方面的智慧。成书至今,《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