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第八章提出了一个关于善的形象描述。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老子在这里又是举个形象的例子以便展开后面的论点。这句话意思是: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滋养万物而不去争夺名利,正因为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位所以它是最接近道的。人类从诞生起就追求的三大主要价值观——真、善、美。善是什么?有人说是善良;慈善,有人说是友好和好,都很抽象,老子就找到了一个事物能充分表达善这个概念,那就是水。我们要给最高的善做个形象下个定义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水是最柔软的也是最坚强的(水滴石穿)、水从高处来却总是向低处流去,在流动的过程中,高者抑之低者举之(地理上的水蚀作用,高山因为水而崩碎由大变小,经过水流搬运,洼的地方填满,低的地方变高经过不断搬运构成一个大的循环平衡),正因为水损有余已补不足所以它最接近道。
第二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从前面大自然上善若水的例子里,老子又展开了对于道的领悟: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与人相处善于友善、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国家治理,做事能够善于处理好,行动善于选择时机。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合于道的人,就是水一样的人,就是圣人,他成就了众人,众人也就成就了他,把他高高举起。
第三句: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招来怨尤。老子对于“争”有很多经典的论述如:1.不尚贤,使民不争(第3章)谈的是人民之间的争斗、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说的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3.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讲的是国家不要与民争利、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68章)讲的是战争中带兵打仗的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而去与敌人争斗、5.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这其中讲的是自然界中的以弱胜强。(第73章)、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最后总结圣人行事不与万物争利。
这其中关于“争”的论述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带有老子消极世界观的,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加以辨别不能全盘吸收,唯书论,古人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老子说的不争很多是带着观点找例子没有普遍性是有局限性的——他所说的从小的方面对于个体之间或者对于某些情况下是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大的方面全局的方面在军事上国家之间看,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一味的不争了。《孙子兵法·军争》篇有云: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孙子对于战争中的军争是处于支持态度的,军争不可避免但是军争有迂直,什么意思?就是有的争夺了优势地理位置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有的故意去让出有力位置让对方去争反而能取得军事的胜利。就是消耗敌人的力量,集聚自己的力量,缩小敌人的优势扩大自己的优势。这点和老子讲的不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对于某些战略位置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国家之间的领土之争更是不能退让半步的因为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名誉更关乎国家、人民的生存、发展权利。
总之,老子为了更好的让人理解道,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善,并且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就是水;同时老子消极的一面就是不争也随之出现了,事物总有正反两面,老子看到了水的正面过度强调善从而暴露出了消极的一面——不争。真理愈辩愈明,欢迎讨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