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子百家中,可以与儒家齐头并进的,要数道家了。我们都知道,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李耳”的智慧老者。这位老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老子”。
孔子参访学习时,就曾与李耳有过一段十分短暂,但却重要的交谈。当时的孔子还比较年轻,而那时候李耳却早已出名。孔子向李耳讲述了自己在那个混乱年代的伟大理想,但老子却意味深长地告诉他,要懂得顺应自然。
随后,两个人的人生有了不同的选择,李耳西出函谷关,遁世隐居。孔子却周游列国,游说各个国君恢复周礼,建立仁德为本的国度。
最终,孔子在有限的人生中,并未实现他的理想抱负,反而是在晚年研究起《周易》来,并开始明白了“知天命、顺大道”更为深层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李耳在西出函谷关时,被迫留下的《道德经》中却已然记录了下来。
本篇,我们就从《道德经》中摘练出三句来学习,若是能够读透其中智慧,必定会使你的人生有新的改变。
一、德与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无德。”
一个真正有德行,具备大德的君子,不会高谈论阔、更不会大举道德之标杆,他反而在言谈之间更显平凡,因为他的大德已然返璞归真,真正地把美德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上。
而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才会在日常言论中,不断竖举标杆,自夸自耀自己的德行兼备,在言谈语论中,大谈道德之美、道德之重要。可也往往是这种人,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并不会真正地按照道德品质约束自己。
而这也就是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的直观显现。所以我们做人,千万不要只懂嘴上功夫,唯有真实地知行合一,方能够获得切身利益。
二、以柔克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曾经求道于商容先生。商容老先生问老子:“人是先有了舌头,还是先有了牙齿?”老子回答:“人一出生就拥有了舌头,而牙齿是后来才长出来的。”
商容老先生听完后,张开嘴巴说道:“那你看我现在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老实回答:“已经掉光了。”商容老先生继续问:“那舌头呢?”老子继续回答:“依旧完好。”
商容这时开口说到一个令人深思的智慧:“你知道为什么牙齿为什么晚生而早掉吗?就是因为它太刚强了。而舌头为什么得以长存呢?是因为它柔软啊!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牙齿和舌头,天下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如此的!”
三、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争名不好利,不强求不利己;可以放下身段,潜入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处,居住在众人所不喜之地,是为最接近道。
若是能够做到如水一样谦卑,像水一样利他无私奉献,若水一般不争而静处,那么你的人生自然是所居为善地,心善谦卑如渊谷,所行善意被天庇佑,所说之言必然被人所信任,所做之行政之事必然合乎道理规律,所做之事必然能够成功,所动之时皆是吉时。
所以,至善之人,必然处于大道之中,所行所感必然受到大道护佑。
总结
上面这三句话,只是《道德经》中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这微小的一部分,却涵盖说明了太多的人生哲理、处世智慧与宇宙哲思。
我们若是能够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必然会受到古人智慧的滋养与熏陶,从刚硬坚强的性格转变为柔软柔和的性格,从狂妄自傲的状态转变为谦卑恭敬的状态。
当我们的心性行为转变时,我们的人生轨迹也必然随着发生改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