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蝉大侠)
今年9月29日我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老子的3副面孔”:一是被打扮成入世的权谋家的老子;二是被打扮成丹道家的老子;三是我所认为的老子的“真面目”——总在内观自己念头的那个老子。
为什么写这样一篇文章?
因为这些年看过的名家注解不少了,从王弼、吕洞宾、黄元吉等古贤,到当代的一些大学者,看到的基本都是前两副面孔,总觉得不太对劲,但又说不上来。
老子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文章里我写道:
他多数时候都处于静默状态,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冷眼的旁观者,他观察着自己内在的点点波动,也旁观着世人让自己不快乐的种种花招。
后来我又写过几篇文章,尝试阐述这个观点。但说实话,内心是有过自我怀疑的,因为对《道德经》理解有限,思想也没有形成体系。
直到11月27日在湖南衡阳,第一次听芦福安老师讲《道德经心法》。我内心深处的那个老子,在芦老师妙趣横生的讲解中,面目一点一点地变得清晰起来。
尤其听到“两个念头的故事”这个说法时,我格外欣喜,心说:对嘛,这才是老子!
什么是“两个念头的故事”呢?芦老师如是说——
师说
(以下文字改编自芦老师《道德经心法》视频文案,文章下方链接可观看完整视频)
我们说“道生一”,生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这个“念头”。甚至可以说,如果给《道德经》起个副标题,就是“两个念头的故事”。
我们先看第一个念头,这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人生第一念”!
有谁还记得我们出生以后,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怎么产生的?怎么运行的?
第一个念头肯定是从“无”开始,对吧?从“无”开始,这个无,就是“无为”那个无。
第一个念头从无到有,为什么有这个念头?肯定有个物啊,有个“标的物”,这就是“一”,就是我们心里的那个物。
我们人生第一念,那个婴儿,就会想到这个东西是什么,然后就开始去分别,分别心就这样产生了,这就是“二”。分别心引起欲望,这就是“三”。万物都有这样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执着(契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行本第42章
再说第二个念头,也就是我们的“人生第二念”,就不是从“无”开始了,而是从“有”开始。
“有”跟“无”相比,有了什么?
佛家有句话解释什么叫“涅槃”:涅槃是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中,贪、嗔、痴和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俱已灭尽,这就叫“涅槃”。
就是说,我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成了第二个念头的经验、习气,和以经验为根据的“我”。
所以说旧的“有”,比“无”多了什么?就是多了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也就是“自矜、自伐、自是、自见”。然后,我们的心就装着这个以经验为根据的“我”,去用旧的“有”认识新的“有”,这就产生了“一”。
点击看芦老师完整视频:
《道德经》到底讲什么?一位读经35年、验证7年的悟道者如是说
(编者按:上期讲“无为”,讲到我和实相之间的七层障碍,就是这样产生的。无、有、一、二、三、万物具体怎么回事,以及它们跟“自然”“道”、“德”等重要概念的关系,是《道德经心法》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芦老师有极其精辟的论述,我们后边再专门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