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无私”的理解,
要么肤浅,要么虚伪。
能否参透“无私”这个理,
对于人生的成败非常重要。
怎么叫肤浅呢?
不少教科书以及常人的认知中,
以为“无私”就是没有自己,就是不考虑自己
这当然是肤浅的。
每个人的言行都要自己去说、自己去做,
怎么没有自己呢?
即便是那些英雄,他们为了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
难道不是他首先有这个意识,他要自己去做那些事情吗?
怎么可能没有自己?
即便他甘愿牺牲自己的肉体,成就他人,
还不是因为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俗人常常把“自己”就当成自己的肉体,
其实信念和灵魂更是自己的核心。
那么,只从肉体来讲“无私”,
是不是肤浅了?
因为你没有抓住更核心的内容。
还有很多人,
成天都在高调地讲“大公无私”,
而内心里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很狭隘,很虚伪。
更有甚者,
历史上不乏以“大公无私”为幌子打击别人的,
在别人身上踩上一千只脚,以捞取自己的功名,
最后还要以“大公无私”来自慰。
那就是卑鄙了!
所以,对“无私”这个词要好好参悟。
它最早的源头,就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章》。
老子的这句话最实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倒也不是刻意地去无私,
而是从天地长久参悟了这种道理,
并顺应道理而为之,
故能无私而私。
最后成就的还是自己。
这句话与儒家的“古之学者为己”是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学习,往往从外面、从别人处学习,
但最终的目的,
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为了自己生命的提升。
只有进入生命里的学问,
才是真学问。
梁漱溟(右二)与李大钊等人合影
“物来顺应,廓然大公”,
这句新儒家代表梁漱溟先生喜欢的话,
可与老子的“大公无私”互参。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
不要太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