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学道德经会批评你的人,请深交一辈子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15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人都爱听夸奖自己的话。但只有那些善意的批评,才会让我们更强大。

如果有人,能够直接指出你的缺点,并善意进行提醒,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那是一种福分。

对于那些会批评你的人,请深交一辈子。

一、敢批评你的人,很难得

不知从何时起,“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社会上明哲保身的处事法则。

因为正常来说,一个人被批评时,心里是不痛快的。

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是感觉自己做得完全正确,二是怕面子过不去。

去批评别人的人,也知对方不高兴。

所以,如果有人还愿意冒着吃力不讨好,还被你嫌弃的风险,来敢于指出你缺点,敢于批评你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荀子·修身》有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恰当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批评自己最多的人是谁?是我们的父母。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正是他们的批评,我们才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

在学校批评你最多的是谁?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最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一套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知识体系。所以越严厉的批评,代表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越大。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直的人会像一面镜子,敢于当面指出你的错误。

毫不夸张地说,能找到一面好的“镜子”,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走向。

阿谀奉承,可能让人愉悦于一时,但只会让你不断重复着人生的错误而不自觉,最终蹉跎了岁月。

陈毅元帅有诗云:“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真诚的批评,远远比虚假的赞美可贵。

二、最高级的批评,是不动声色

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

《待人五法》中讲:“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对于他人的过失,中国古人的智慧就是认为可以进行适当批评,并且要讲究分寸。

《菜根谭》有言:“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讲别人不好的地方,不要过于严苛,要想到他是否能够受得住。

所以,敢于批评你的人很难得,更难得的是会恰到好处批评你的人。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曾国藩说:“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你犯错误时,等别人都来了再骂你的是敌人,等别人都走了骂你的是真朋友。

不让你在众人面前难堪,用你能接受的方式,含蓄委婉提醒你错误的人,最可贵。

三、面对批评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任正非说:“胜利的基础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团,这个核心集团,必须听得进去批评。”

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也体现在面对批评时的态度上。

格局越大的人,在听到批评时越是能够虚心接受,越是可以“闻过则喜”。

著名画家黄永玉对曹禺先生年轻时创作的《雷雨》、《日出》和《原野》推崇备至,许多台词都能背下来,但对曹禺在晚年没有写出相应的佳作很不满意。

黄永玉给曹禺写信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曹禺比黄年长,而且是早已成名的大家了,但是他看到这封信,丝毫没有生气,还给自己的妻子儿女读,最终还裱起来,放在家里,时常看看。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0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