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道德经》的结缘于年上半年,彼时的我陷在人生的一个巨大困境中……
时间回溯到年下半年,我离开了工作了10年的互联网,那时的我认为不论是行业还是自己都到了一个天花板。
互联网在讲下半场,我自己也要寻找自己的下半场。于是来到一个新的行业,在两年的时间中艰难的走出舒适区,期间伴随着无数次的自我怀疑……
现在的工作是职业还是事业?
如果是事业,可以一直坚持做下去吗?
如果是职业,是自己不适合还是不适应?
如果不适应,怎么调整呢?
如果不适合,那接下来去哪里呢?
看看周围的世界,比特币、区块链、人工智能、AI……淘宝京东做了那么多年电商达到的用户规模,拼多多却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
腾讯这样的社交巨头在面对头条、抖音、快手这样的后起之秀也是带着深深的敬畏……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越来越多的看不懂,我开始问自己,瞬息变化的世界中有没有不变的呢?
这是一条开启幸福的分割线带着这种想要寻找“变化中的不变”的急迫,我回归到中国传统经典。
《道德经》是一部给我无穷力量的经典,黄老师则是我接触过的讲解《道德经》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
记得有一次我问老师,怎么判断事物发展是否“合道”呢?
老师讲,这个要去看社会需要能不能被发觉或创造出来,同时也要去观察需求变化导致社会的变化,这些本身都是动态中的,不大可能事先设立一个标准去判断谁合道谁不合道。
这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但我逐渐开始尝试用从《道德经》中学到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视角来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慢慢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时先贤那里找到了力量,就好像马上要溺水的时发现了一条船,而且这条船上还有位置。
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自己体会最为深刻,对我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四点:
《道德经》第十三章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分清是因为位置得宠受辱还是因为自身得宠受辱很重要。
如果是因为位置,宠辱身外物何必挂牵?
如果是因为自身,那我要多说两句。
大多数人都非常在乎外界的评价,我也不例外,总想要努力做到他人嘴里的“最好”,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
其实慢慢自己会发现,决定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因素非常复杂,无需活在其中,而且试图以改变他人评价为目的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非常辛苦的。
在我看来,有参考意义的“评价”更多是给出本人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论。
对于只给结论不给过程的评价完全不必挂怀,而那些愿意给出过程的评价会让自己不断拓展新的认知边界,积累新的视角和维度,让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边界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拓展了边界,这是一件乐事。
黄老师讲《道德经》时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要往前走,腿要向后蹬才行”。
《道德经》让我能够反复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是这种跳脱二元对立,以两者统一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思路。
我个人对得失体会很深,10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到了自己的团队,不断积累既定领域的经验,工作越来越老练;但同时也失去了尝试的勇气,害怕新生又恐慌跟不上趋势。
得失、进退都是伴生的,能站在两者统一的视角来看待,才能见到更多。
道家讲生生不息,《道德经》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正是这个“缺”留下了演化的可能性。
始终追求最大化忽略更多可能性非常可怕,就像打败行业第一的大多不是行业第二。
始终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因为放下已知和已见才能有更多的未知和未见进来。
同时,保持好奇和敏锐,在自己赛道上努力的同时也要“不务正业”的看看其他赛道。
《道德经》开篇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对我的触动有两点。
世间万物皆有其节奏和韵律,从无到有,有归于无,是必然路径,能做到观万物蓬蓬勃勃兴起也能观逐渐衰落,把心态保持在中道,这深深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人生于我而言,是一个过程,有高峰就有低谷,该经历的就会经历,经历过后再次出发。
学会在低谷期的处事哲学,允许停下来,给演化以时间才是人生该有的智慧。
学会找到自己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关窍点”至关重要。
我曾经用很长一段时间在思考我究竟能和外界交换什么?
如何能让自己和外部的能量流动健康顺畅?
这个问题刚刚找到点门道,也刚刚开始实践。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间点有机会分享给大家。
感恩遇到《道德经》,感恩遇到黄明哲老师!
学生雅兰
文:雅兰
编:王丽
学习/创造/分享
分享生活之美
▼CONTACTUS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