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三章解析之一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5/3

行进于天地之间,我们应该匍匐和仰望,

而不是奴役或征服!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本章被历代很多注释者认为老子是在提倡愚民政策,这完全是对老子本意的误解。要正确理解本章要意,必须从老子所处时代背景说起。自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纣建周,传诸七代至周孝王,历时年,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良之臣的辅佐,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至第八代周夷王在位的八年时间里,各诸侯国也渐渐地强大起来,对周天子的遵从恭谨已然降低,但眼里还是有周天子的。第九代传周厉王在位37年中,暴虐侈傲,与民夺利,民众还不能议论他的过失。《史记.周本纪》记载:“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周厉王最终为国人所杀,这是千百年来民变之始。后虽有共和执政14年的和平时期和周宣王四十六年的中兴之治,周宣王的继位者周幽王在位的11年中,亲奸佞,宠褒姒,废嫡立庶,弄得忠良去位,怨声载道。有古诗为证:“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由此可见周幽王亦是一个暴戾寡恩、失信失道、荒谬绝伦的周天子,以致申侯引犬戎攻打镐京之时,举烽火而无一兵来救,徒落得身首异处。

而周幽王荒淫暴虐的统治不仅导致了西周灭亡,使周平王不得不东迁之时,也是受制于各诸侯王之始。史官有诗叹曰“自古王侯礼数悬,未闻侯国可郊天。一从秦鲁开端僭,列国纷纷窃大权。”说的是周平王十五年时,秦文公僭祀上帝,鲁惠公听说以后,就派太宰让到周廷,要求也可用郊禘之礼,周平王不同意。鲁惠公就说“吾祖周公有大勋劳于王室,礼乐吾祖之所制作,子孙用之何伤?况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鲁?”于是也僭用郊禘之礼,和周王室平起平坐。周平王知道了,也不敢问。从此以后周王室日益卑弱,诸侯们各自擅权,互相侵略讨伐,到了周平王与郑庄公互将儿子作为人质之时,君臣之分已尽废矣。复有一古诗叹到“腹心手足本无私,一体相猜事可嗤。交质分明同市贾,王纲从此遂陵夷。”从此开启了昏天黑地的春秋战国之旅,直至秦国最终兼六国而混一!老子所处时期正是吴越争霸之时,已是春秋争霸的晚期。此时礼乐征伐不仅不能出自周天子,也不能出自诸侯,而大都出于大夫之手,例如,鲁国三桓专政,齐国田氏篡夺,晋国六卿擅权。王室衰微、王纲不振已到了极致的地步。明朝张燧在《千百年眼》写道:“周辙东而天下不复宗矣,似拥虚器,不亡犹亡也。”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由诸侯争霸带来的极度黑暗混乱的时期,不仅贵族没落,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老子在《道德经》里呼吁统治者“无为”、“以百姓心为心”,怎么还可能提倡愚民政策呢?

老子任周王室柱下史时,掌上千年三皇五帝之书,阅四百多年周王室兴衰之史,岂可不知三皇五帝则天法地合于大道之圣人的道德统治,又岂可不知当时天下世道混乱皆首先是由统治者自身贪婪昏乱所致。于是老子在本章里,和第二章一样,先指出时弊,再提出则天法地的合于大道的政治思想,希望无论是周天子还是诸侯国的各级统治者们能返璞归真,以己德开淳厚之风,使民心安定,再造盛世。

1.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之间争权夺利,战争频仍。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自己的内部各层级官吏之间,以下犯上之事、上下失德之事层出不穷,再加上众多的权谋智巧之士奔走呼号于各诸侯之间,为当时已经充满了祸患的社会之兵祸连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朝张燧在《千百年眼》写道:“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游说之士,皆历诋诸侯,以左右罔其利”。这些人在那个动乱的大时代里,凭借自己的学识见解,以贤士能人自居,摇唇鼓舌于各诸侯国之间,服务于各诸侯的争霸事业,造就了五百多年春秋战国的大乱世。老子时代,这些游士已经存在了将近两百年。目睹诸侯争霸带来的战争之兵燹,老子才提出了“三不”。由于大乱世造成的社会形态也在急剧改变,所以老子希望能做到“三不”的主体不仅是周天子,也是各诸侯国的诸侯。这里的“民”不是专指平民百姓,而是泛指包括平民百姓在内的那些心怀权谋巧智、自我标榜为贤良之才的“人们”。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祸乱不断,是因为崇尚所谓贤能之才,使那些心怀权谋巧智、自我标榜为贤良之才的人们争名夺利所致。要消除祸患,首先要“不尚贤,使民不争”。冯梦龙有一首专吊周王朝的诗:“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此诗尽显衬出老子治国之高瞻远瞩,可惜无人重视,无人用之。千百年来周王朝的悲剧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地上演。

“不尚贤,使民不争”,尚,就是重视推崇的意思。纯粹真正的贤,是合于大道之德行、智慧、能力三者兼具的贤。第二章中对乾卦和坤卦的详细解释,已经把老子心目中的“贤”和“圣人”的内涵都囊括进去了。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法则来看,过阳和过阴都违反了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表现在人的德行方面是人格不全,表现在人的身体状态方面则是患病了。孔子认为乾卦是为君之道,坤卦是为臣之道。笔者以为乾坤两卦既是为君之道,也是为臣之道,在现代社会更是为人之道。也就是说具有贤圣品格的人们,既有乾卦的自强不息之意志,又有坤卦的厚德载物之德行、智慧和能力。如此刚柔并济、德行圆满、智慧具足、能力超凡的人们,在人君,就能创造并维持一个长治久安、物阜民丰的繁荣局面;在人臣,就能诚心正意地辅佐人君,既可成就自己的治国理想,和人君一起造福于天下,又可保自身没身不殆;在民众,则可长保富足、宁静、安详、快乐的幸福人生。

《道德经》后面的章节里多次提到圣人,说明在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状态下,老子既伤于周厉王以来的天子无道带来的无穷祸患,又希望佐人君者能恪守臣道,做如周公般真正的贤臣;既伤于各诸侯争霸带来的民不聊生,又希望人们在复杂黑暗的现实社会里能效法自然的天道、地道,以此而全人道,返璞归真,回归大道,以求“没身不殆”。所以老子希望上至人君下至百姓都能效法自然,效法上古德如宇宙天地之圣人,就如宇宙天体的运行,各守其道,各尽其职,就能各安其身了。这就像释迦牟尼佛所言,凡一切有情众生,只要明心见性,持行正道,得无上正等正觉,便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皆可成佛了。《坛经》有偈云:“一念吾若平,即众生自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可见无论是道家哲学还是释家修行,追求的都是本于自然秉性的贞正内心,是真正意义上的“贤”。

(未完待续)

作者:吉祥止止。从十来岁开始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十年如一日精耕不辍。除未经木兰之戎,历阅学政商工农的苦辣酸甜,只为有一颗“上下求索”之心,以求证得“我心光明”。

心语:

当我们进入梦乡时,地球仍继续在自己的路途上行进,亿万年前的光电在向我们诉说着未知的问候!

这是一个令人热血的时代,一个充满迷惘、充满希望的时代!在古老东方这片热土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智慧之光,继续引领我们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