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掌握“大道”的人,天下就会向他归顺;归顺、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和平安泰。
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使过路的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可是对“道”的表述却平淡无味。你想看看它却始终看不见,你想听听它却始终听不到,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
解析:
本章以对比的方式说明“道”的平淡、“道”的博大和无群无尽,重在论述“道”。
“执大象,天下往”,坚守大“道”,天下就会归顺,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中讲的中国大治之时,总是因为制定的制度符合农业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提高、国家的税收得到了保障,达到了民富国情,这样百姓在内心是顺从于这个管理制度的。反之看,中国是农民起义相对多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制度背离了“道”,造成百姓受苦,这样百姓希望有好的帝王来管理,生活的压迫引起的内心不甘心造成了起义者一呼百应的效果。
“往而不害,安平太”,在诸侯称霸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流民,而这些流民会从这个诸侯国道附近的诸侯国去寻找生活的来源;其次战争后占领的地盘以前是别的诸侯管理的,要让这些地方的百姓服从于占领国的管理,这就是归顺和投靠。而归顺和投靠后不互相伤害,就是新的管理者要像他们以前的领地相同的方法来对待这些新来的百姓,而新来的百姓也应该服从新来的管理者,相互之间能够遵从大道,产生相互之间的依从关系,这样就产生了该地区的和平和安泰。百姓仍然过着农耕的生活、照常缴纳赋税,诸侯爱护百姓,实行轻徭薄赋,这样就出现了美好的农耕生活画面。
“乐与饵,过客止”,动听的音乐永远是阅人耳的,就是经过也会停下来听听美妙的音乐。美味的食物总是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蕾,激发人的食欲,就是吃不到也可以闻闻这个味道吧。这是很容易给人造成感官的刺激,影响人的情绪。这两种东西很吸引人呀,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味觉的冲击,但“道”是怎么样的呢?也会这样刺激人的感官吗?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就是给人的感觉和最终产生的作用。行道者给人讲道是不会产生很精彩的话语的,因为是教育人,很可能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道”的思想首先给人的感觉是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没有具体的形象去让人捉摸。那到底“道”是怎么样的?
只有认真听“道”、了解一些、明白一些,这样留给自己思考,让人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会想着道的思想、按照这个来做,才会起到“道”的作用。如果人们经常按照“道”的理念来做,长久就会使自己的言行得到提高,做任何事就有了具体的方法和规则,形成相对稳定的风格或体系,做出来的事情顺应自然规律,而这时就会感觉做的事情也顺畅了,一切变得美好起来了,这样“道”的作用就会愈来愈明显,给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
“道”是哲学、是思想体系,当然人们不能觉得“道”没有给人带来什么具体的东西,从感官来说,带来的首先不是衣服也不是食物,而是教百姓怎么去在大自然寻找衣服和食物;让贵族和管理者如何给百姓提供良好的耕种制度、赋徭制度,让百姓有时间去耕种更多的地,这样收成就会增加,诸侯征收也就有了可征收的,不会造成百姓流离颠沛的生活。
这种民强国富的场景也就是李老先生描述的理想画面,这样的画面在人心中其产生的作用将是无穷无尽,其作用将是长久的。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历史,盛世时期的美好画面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位统治时期的帝王,而在他的后期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文景之治”的繁荣使百姓在战争后达到了修养生息,这样百姓的生活相对安定了,而提供的粮食也就多了,为汉武帝北伐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后勤保障,使北伐取得了成功。后人将汉武帝称为汉武大帝,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文景之治”,可能他不会取得封狼居胥的功劳。
李老先生讲的“道”是让世人学习的,需要人们静下心来认真去思考,不要用简单的仅仅感官的方式来对待,做任何事想到“道”家思想,这样道的作用就产生了,越是坚持其效果越明显,持久性也就越强,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做,那么这就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其作用就成了无穷无尽,永不停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