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这章里主要是用圣人对待万物的态度,引出圣人的高尚的行为
老子开章中重点论述无和有的道,无观察其奥妙,有寻找万物的踪迹。这一章重点论述有,细分它的踪迹。美和丑、善和恶、无和有、易和难,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老子又用圣人专宇宙的本源和自然的运行规律去办事,不乱加以指教。让万物生长、昌盛,立下功勋不据为已有、不恃、不居功。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不会失去功勋。
几千言的《道德经》圣人的行为,就是他的道德行为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说道,这一章说他的道德,全章以道德来论述。
老子在说美和丑、善和恶、无和有、易和难、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要比照、比较,互相联系的,它们有三层意思在里面,
1、失去任何一方都不成立,失去一方对比不了。
2、有的东西主要人们有淳朴的心怀出不成立,如美和丑,不把美当美,不把丑当丑就不成立了,全人类有淳朴的高尚品格,就不会有善和恶。
道家祖师3、这些都会变的,就回应老子的道,所有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美不是永恒的美,善也不是绝对的善,不保持初衷,会把美造成恶的结果,危害人民;善的行为不坚持,会形成不善,让人民失望。
这里的恒也:我看的译本为这是永远如此,但本人认为恒也理解为我们通常的事物或常理。
老子以圣人举例子,圣人为榜样。
《道德经》的真理圣人处无为之事,特别注意是无为。老子这个无是虚怀若谷,知识多和广,心无妄念,全心全意。无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什么都不作为。老子《道德经》全书以无为首要,来论述它的道,这是第一个无为。
圣人行为不乱加指责,万物生长不乱加管理,不会象拔苗助长。昌盛不据为已有,有功不恃功,有功勋不居功。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道教活动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以不去,有的书译为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本人认为,译为圣人的道德不会失去,如果译为功绩不失去,那有失圣人的身份,圣人根本不必要所有的功绩,所有的功绩都要不是圣人,理解为不失圣人颜面、圣人身份。希望多多指教。
老子的教导
1、行不言之教:人不要乱去抨击别人美丽不美丽,更不应该去说别人丑,说人长说人短等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恒也,个人理解我们常见的两样相所而又相关联的事物,还有大和小、多与少、进与退等等。老子以道的标准来衡量,就不会有偏失。
刚开始读《道德经》,我不明白这章的恶字,恶有作恶多端、杀人放火,为何不言之教?其实老子有前提的,老子是无为前提条件,道为核心,道德的行为。恶是背道而行,是受到老子的指责,人民的痛骂,我们不能作恶。
道德真言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是要虚怀若谷,不妄念,全心全意正确地做事情。
老子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就是我们今天的全心全意正确地为人民服务,无为、不言、弗始、弗有。虚怀若谷、不妄念、全心全意正确地为人民服务,不乱管理、正确引导,不把万物据为已有,不侵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不把公共财产据为已有。
弗恃、弗居,立功不自恃已能,也不居功,不骄不躁地为人民服务,不居功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老子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品格伟大,作风淳朴、胸襟广宽、行为正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永远都受人民爱戴。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