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读书感悟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1/25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

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为《道经》、《德经》。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及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文章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被誉为“万经之王”。鲁迅曾说:“不读《老子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老子所说的道指的就是自然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才会利用规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计划、科学的,它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到了外国。

第八章的“上善若水”大家是知道的,老子以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容纳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方式。

第六十三章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四章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是熟悉的,做好易事、细事,就不会有难事、大事,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遇到细微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

人生修养心得。静心、净心、尽心是人们的三种心态,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老子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物品使人心惊胆寒。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净心能使人坚持自我反省,能检查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老子道德经》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什么是“有为”呢?尽心做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是我在《老子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的答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