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鉴读连载14兔卧荒山无身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1/29
无身之道——鉴读《道德经》第十三章

文/兔卧荒山

《道德经》第十三章分句我们鉴读如下:

第一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被宠辱似若精神受到刺激一样震惊,这个大患必须重视,似若重视身体一样。

(惊:害怕,精神受到刺激;贵:珍惜、珍视,引申为重视)

这一句,作者直接在人类社会范畴中,直指人性。

“宠辱若惊”其“宠辱”必须很好定位。平常来看,或者一般说“宠辱”则是荣宠和耻辱的意思。但结合下句(第二句)我们方知,宠辱是一个统一体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因为,作者作为一个智者站在高处看受宠必然是受辱,或者说受宠是受辱的一种,所以受宠包含着受辱。

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因为第五级别人类生命是自私的,想实现自私的愿望,就必须在人类生命群体社会中有一个活动平台,或者搭建一个平台。然而,在国家官吏的管理体系中,某一下级能够得到上级赐予“宠辱”,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难得的事半功倍的机会和机遇。因而“宠辱”对于一个人私欲的实现或者满足至关重要,所以受“宠辱”者才有“若惊”的心理反应和体验。因为,在骨子里喜欢“宠辱”的官吏,他们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性的释放,自我欲望的实现,紧紧的和“宠辱”联系在一起,有“宠辱”生命自私方能实现,或者很好地实现;失去“宠辱”生命自私就不能实现,或者很难实现。

“大患”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圣人、执政者生命个体的仕途,及其生命安危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或者祸患;二是对国家、对社会安危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或者祸患。正因为有这样的范畴,有这样的严重危害,所以作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即重视到“若身”(生命)的重要程度。

为什么会“贵大患若身”?因为宇宙生命是自私的,第五级别人类生命群体,即人类社会是自私的;人类生命个体亦是自私的,人们从根本上讲,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和生命安全。然而,“大患”必然给生存、给生命安危造成威胁,于是必须高度重视“大患”。

这一句,作者高瞻远瞩,洞察社会,透析人性,特别掌握人人自私的固有属性,非常明确生命自私法则。所以,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普遍现象和一般存在,进行了抽取、归纳和高端概括,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指出“宠辱若惊”这一社会存在的非科学自私的丑陋现象,以及“贵大患若身”的严重后果,为下文展开剖析树起论点。

第二句: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宠是卑贱下等的。得到宠惊喜万分;失去宠惊恐万分。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

这一句,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为什么“宠辱若惊”的答案中,说明和阐述只有“宠”而没有“辱”?这是因为,“宠”中已经包含“辱”之元素,“宠”中已有“辱”之含义,“宠”已经携带了“辱”,“宠”是“辱”的另一面。所以,论“宠”就包含了论“辱”,所以论“宠”就回答了“宠辱若惊”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宠为下”。

这里,“宠为下”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国家官吏组织中,受宠者必是某一级别层次官吏的下级,这是尽人皆知的,是台面上的事情。作者在这里有深层次或者隐晦的一层意思,这就是下级一些投机钻营者,拍马屁、阿谀奉承、请客送礼,行贿送色,违反道德和法律底线等行事手段,而得到、博取上级的偏爱和重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宠(受宠),这就是下等下流的行为。如果德才兼备,工作成绩突出,经过选贤任能得到组织提拔委任,大家满意,群众拥护,怎么能是“宠”呢?所以作者认为受宠就是一种屈辱,就是一种侮辱;二是人品低下,没有做人的基本品质,受宠者就是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的人。

所以,这一句作者毫不留情的批判了“宠辱”这种社会现象存在,否定了非科学自私的这一种实现人性生命自私的社会行为。

第三句: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是重视大患如若身体?我们之所以有大患这样的人,是因为我们为了“有身”;达到、提高为我们“无身”,我们还有什么大患?

(身:身体、生命,引申为人性,生命自私,私欲等;及:达到、提高,引申为上升、提高生命自私的级别或者层次)

这一句的领悟关键在“身”。作者这里借“身”指人性、私欲、生命自私这是一个前提。

我们对“有身”和“无身”的认知,一是要结合《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毂等所阐述的“有”和“无”的存在及其关系来认识;二是要结合下句(第四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来认识;三是要结合自私文化之生命自私的四个类别层次来认识。只有这样把握“有身”和“无身”,才是全面、准确和科学的,才是与时俱进而发展的。

这样以来,“有身”和“无身”的关系就明确了。即:“有身”是已知的、表现的、明确的存在,“无身”是未来的、隐含的、必然的存在。“有身”包含着、承载着“无身”,是“无身”的形体、基础和条件,是大多数人,是普通人民所追求的基本的、低层次的物质利益、物质需求和物质自私;“无身”主宰着、统领着“有身”,是“有身”的灵魂、发展和升华,是少数人,是圣人(政治家)所追求发展的、高层次的精神利益、精神需求和精神自私。

所以,这句话作者在警示、告诫圣人、政治家,“有身”是低层次的生命自私行为,眼前的自私行为,是普通人民吃穿住行用等物质自私类别的行为,圣人、政治家这些基本的自私需求已经满足,不要再过多的去追求,和人民去竞争,阻碍、伤害人民获取物质利益,甚或出现对人民抢夺、掠夺,压迫和剥削的行为等,而是要追求高尚的、远大的和高层次的精神自私,和人民错位自私,使人民和圣人之人性在社会这个统一体中都得到释放和展现。

作者在告诫圣人、执政者生命自私人人都无法回避,但要和普通人民有所区别,境界要高,不能和一般人一样追求物质自私,这样的层次不是一个执政者所要追求的。

所以相对的“无身”,不是没有生命自私,而是由于圣人、执政者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物质自私已经满足,已有保障,没有必要将人性的释放继续停留在物质自私这个低层次上,而是为普通人民满足物质自私去服务,去作为,而自己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私,得到地位、权力,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建立功绩,造福子孙,永载史册,自己获得更高的生命价值。

“有身”必有“大患”,这是针对圣人、执政者而言的,有特指的对象。因为,如若圣人、执政者“有身”,说明圣人、执政者没有智慧、人性层次很低,和普通人民之生命自私一样还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这时势必和人民争利(物质利益),和人民矛盾形成对立,不受人民的欢迎和爱戴等等,这样执政者的执政地位就要受到威胁,从而必有“大患”。

作者指出圣人、执政者往往存在“大患”这样一个问题,然后又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无身”。因为对于圣人、执政者来说,“有身”即和人民争利就是非科学自私;“无身”即不和人民争利就是科学自私,这就是圣人、执政者之道,即追求、谋取高层次的精神自私之道。

第四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圣人、执政者重视以身为天下,人民就可以寄予天下;圣人、执政者乐于以身为天下,人民就可以托付天下。

(贵:重视;爱:喜欢)

这一句,一是作者对上一句“无身”的展开说明;二是对圣人、执政者提供了一个执政方法(执政之道);三是作者对圣人、执政者的告诫和要求。

这一章,作者站在圣人、执政者的角度,紧密的围绕圣人、执政者的人性,从执政者、各级官吏科学自私的原则出发,敏锐地指出存在“宠辱”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然后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执政者为政之道,即“无身”之道。

这一章,作者实质上讨论了圣人、执政者生命自私问题,即要科学自私(“无身”),不要非科学自私(“有身”),以及什么是科学自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符合国家、人民的需要,这样才符合圣人、执政者生命自私的最大化,这样才符合圣人为人之道,才符合执政者为政之道,这样才找到了圣人和人民人性、生命自私的融合点,充实、丰富了道之内涵,充实、丰富了科学自私的内涵。

.09.06——.04.23——.05.19

郑金民、笔名,兔卧荒山、陕西商洛人。有部分哲学、诗歌和诗评发表。鄙人认为诗是心灵情绪的表达,是生命感觉的自由流动,是对世界的赞美或者批判,是最经典的文学艺术。

文艺顾问:李江存王养龄

顾问:

刘剑锋杨克江何献国胡云山郭昊英

萧军郭博元吕三运赵金虎贺焕成

主编:乐俊峰副主编:闫秀民编辑:乐俊峰法律顾问:王婷刊头题字:马英武编委成员:乐俊峰闫秀民陈大维张军锋杰布

李卫群郑金民徐娟李斌麻新平

贺自力闫勇军若兰查珂樊会民

王菊玲蒹葭林溪赵鸣张正阳

杨学艺蔺爱舍张建华门见山张宁芳

宋瑞林吴淑娟冯新勇吴荣莉杨峰峰

王宏卫冰心荷韵

本期编辑:乐俊峰(lxct)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