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所有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观念存在。所有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观念存在。所以说,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倾向,音与声相互呼应,前与后相互跟随。所以圣人以无为处事务,以不言行教化。圣人就像天地一样,辅助万物生长而当仁不让,生养它们而不占有,做了一切而不自负,成功而不以此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应得的一切都不会离他而去。(白话翻译:顾自己)
顾自己:白话翻译版,请大家指正!
沌沌婴孩: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上下承接因果关系,不是对比。应该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美将不美。都知道以善为善,善将为恶了。
致远:窃以为:“美之为美”并不构成“斯恶矣”的原因。“天下皆知”才是演变成“斯恶矣”的原因!就像大家都说瘦肉好,于是有了瘦肉精之恶。《道德经》的精髓在于平衡,过了平衡点就会反弹出现返向的动力。《道德经》81章,讲的全是人心这种返复的道理与应用。
顾自己:“美之为美”,是否可以翻译为“以美为美”?以美为美,美将不美。则“以美为美”为因,“美将不美”为果。“以善为善,善将为恶”一样。
所以我的翻译,“美之为美”是果,“斯恶矣”是因。美之为美”,这句是要我们探求原因,所以“斯恶矣”正是原因。但是你翻译为“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美将不美。都知道以善为善,善将为恶了”,正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况且“美之为美”翻译为“以美为美”已经偏了。
郭店本、北大本、帛书甲乙本,都没有“斯”,这个前后句的语气,是不是体现了是在探求果之因?
沌沌婴孩:我看见逻辑只想笑。只是一种思路,你觉得无用——攘臂而扔之。
顾自己:如果离开《道德经》原文,你拿来的这个翻译作为独立的一个思想表达,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与《道德经》原文已经无关了。如果你抛开老子用当时的语言表达的逻辑,怎么可能说你在接近老子的意思?每个人可以自说自话,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宣称在接近老子的。从《道德经》得启发,与接近《道德经》原意,这是二码事,不能混同。
顾自己: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列子·黄帝第二》)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篇》
致远:好例子!这是自矜者无功的意思。
若王:故事本身的意思是自矜者无功,但这一篇是美/恶的词义为美丑的证据。天下皆知.....故......显然前后有绝对的逻辑关系,这个必须考虑。
若存—亚萍:天下所有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观念存在……,这种句式否定了大家都认为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转化性丟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美恶……仅仅是观念中的。紧接着的句式更好: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成就。第一句的翻译,“观念”两字加的好!
顾自己:不加“观念”,也可意会。事实本来就是,不是等天下人都知道了美才有丑。“二”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但不是我们的本性。老子的意思是,我们能够看到“二”,就可能不受其困。我们总是对“二”都缺乏认识,所以常常受制于“三”与“二”。
开心书院
一个有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