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名句赏析六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24
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92.html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老天爷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司马迁在《史记》的《列传第一》中写道: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聚党数千人,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司马迁就这句话反问道:像周代的伯夷叔齐是善人,最终落到饿死的下场;颜回是孔子徒弟里最优秀的人,好学简朴,也是善人,但是很早就死了;上天究竟是怎么报答善人的?而像大盗柳下跖每天都杀无辜的人,暴行累累,最后竟然获得老死善终的结果。究竟是怎么回事??

杀人放火翘钻钻,吃斋行善病怏怏。老百姓也通过对身边的人和事表达着疑惑。

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他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说起秦穆公被包围,纷纷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食马饮酒的恩德。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诗经》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不为恶行,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祉。

范仲淹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让范仲淹家族得以长盛不衰。在众多家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候,范氏家族整整延续了八百年。

《聊斋志异》里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到底该怎么理解该不该行善的问题?按照本段顺序看老子到底说德是啥意思。

和大怨必有余怨,原谅作恶的人,还是有怨恨!所以没有必要和他们和解;

以德报怨,不是什么好的办法!

孔子也是这样的观点。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拿什么来回报德?我个人的看法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直接怼回去!

所以,管理天下的君子,应该依靠契约精神,平等交换。不应该指责人。

对于有德的人,利用契约精神对待,对于没有德的人,靠契约解决不了,只能靠法律去约束。

顺利成章的解释就是:天是没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对待好人就好的态度,对于坏人就用坏的态度。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天道。至于有普遍存在的善得不到善报、恶得不到恶报估计另有原因,以后解释。

反正就是《从此不再做好人》!

解释的对不对,以后再说,我觉得解释的还算顺,你觉得呢?

往期推荐

《道德经》名句赏析(一)

《道德经》名句赏析(二)

《道德经》名句赏析(三)

《道德经》名句赏析(四)

谁是好鸟

林台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