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今天聊聊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喜欢讲的就是“大”道理,所以啊,大家看看公园里面的老大爷,油条摊上的秃顶男们,每天国家大势、世界形式都挂在嘴边,自己就是联合国秘书长……
咱们不是说这种讲理的形式不好,只不过啊,大都沦为嘴炮。
对于老百姓而言,最好还是柴米油盐更靠谱。
不过啊《道德经》还真不是给老百姓们看得,因为以前的主要读者,都是统治阶层,所以用“大”来阐释这个“道”也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身为读者的我们,尽量的只吸取道理,不要迷于形式,动不动就国家治理挂在嘴边,那就不好了,不匹配我们的生活。
这一章,就是“大”视角里面“道”的显现。
我说这些啊,其实也是《道德经》的主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国家天下,小到自身健康,都是“道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有些人啊,评价这一段,是《道德经》里面的治国纲要。
其实,这不是什么纲要,而是心法,是用“道心”治理国家的形式表现。
人们为什么争?
因为分配不均嘛!
为什么会分配不均?
因为大家能力不同嘛!
大家能力不同怎么办?
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能力强的多获取,用力量镇压弱小的;一种是砍杀强的,救济弱的。
这就是常规应对。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就是这两种解决方式的写照。
但这是“一生二”层面的解决方式,还有一种方法解决,那就是从“道生一”视角办。
这一章的内容其实就是“道生一”,也就是“合二为一”,要想解决天之道、人之道如何选择的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如何选,而是如何不选。
“合二为一”就是不选。
这就是“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对应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模式。
“为道日损”对应的是“万物合三,三合二、二合一、一合道”模式。
举个例子:
冬天大街上一个男的搂着一个女的。
一个男同志经过,心里说,这女的身材真不错,可惜男的不是我。
一个女同志经过,心里说,这狗粮撒的,我的爱情在哪里。
一个小朋友经过,心里说,有人搂着,就不会这么冷了。
这个男同志和女同志,走的就是这个天之道、人之道的方向,男同志偏重精虫上脑,女同志偏重缠绵温暖。
那个小朋友,对应的就是“合二为一”,因为小朋友就没有这男女观念……
所以啊,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如果做到没有“分别心”,那就天下太平。
就好比,我们对孩子,对自家孩子和对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有区别的。如果没区别了,都很爱了,那就是“道心”。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结合前面我讲的这个“合二为一”,大家应该就明白这个“无知、无欲”是什么了。
这可不是什么“愚民”政策,而是让人们回归无分别的“童心”。
当然了,这不是让人们回归,而是告诉大家,真正的圣人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圣人,就是“佛”、就是“真人”,就是“明君”,就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就是让健健康康,乐乐呵呵的好好生活。
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感”。
因为真正的“幸福”,跟有多少钱没多大关系,而是我们的心,只要少一些“一生二”,那“幸福感”自然而然的就强了。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没有了这种一生二的执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所谓“不敢”、“弗为”,对应的就是不心生争斗,不身体力行,认认真真的做好当下的事情,天下就没啥事情了。
这就好比,假设现在的科技,越发展,人心就越焦虑,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有”,在这个“敢”和“为”的心态推动下,分配越来越不平衡,于是幸福感越来越低……
我不是说科技不好,但推动力就是“敢”和“为”。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的形式,那在这个大形势下,调整好自心,做到一个自我安乐,还是很轻松的。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看马内解读《道德经》八十一章。
值日生马内你的每份小心意,都是我的大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