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最深层的国防
前言:
文化是最深层的国防!
是民族强盛的、最底层的、最深远的动力。
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
有了根,才能有民族之魂。
有了魂,才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精神力量。
中华儿女只要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上达成统一共识。
天下太平就离我们不远了。
華夏興,天下寜。
中国人的根与魂,华夏文明的最早源头,是三皇五帝,黄老庄之学。
天、人、权三道,是华夏文化的核心。
故谓道、儒、法三家同源一体。
《道德经》是我们正本清源的第一本典籍。
正文: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道可道,非常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他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我们可以把道分为三种:至道、天道、德道
常道,为第一因,永恒不变,亘古不变;
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
万物即宇宙,自然;这就是我们说的至道(常道)。
天道,我们与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
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为此意。
很多人把道,理解为自然规律,宇宙法则,他们所理解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天道。
而我们单纯强调道的宇宙法则及自然规律的一面,则会丢失其他的两层含义。
德道,指人与道的关系,即人道。
书中讲人“事道”“有道”“得道”“无道”“不道”等,皆为此意。此外,道在全书中,也有言说,描述的含义。
道可道,
第一个“道”字,指的是常道。
第二个“道”字,指的是名词动用,有执而用之之意。
非常道,不是常道。
可以把握的道,不是常道,可以言说的,描述的道,不是常道。
这里讲了常道的几个特征:不可言说,不可描述,不可执用。
名可名,非常名在《道德经》一书中,“名”也有三种含义:无名、有名、命名。无名。无名有三个特征:无质无像,不可描摹,不可命名。只表现为纯粹的信息。无形无状,不可描摹。化生万物,却丝毫无损耗,是一个永恒的信息池,是为永恒之名(常名)。有名。信息转化为能量,而能量又化为物质。物质是为有形有状、有质有像,开始可以描述。“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命名。因为信息编码不同,事物的表达也各异。差异,是彼此区隔的唯一身份认证。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天地;指的是宏观的宇宙。万物泛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道,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第一因,道生出无,一种混元之气,纯粹的能量,无质无像,所以无名。“有名”是指宇宙天地。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最早的实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无生出有,有质有像,始可有名,有生出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有像,故生有欲。无欲,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来无欲。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无欲,领会到无,则体验无的玄妙,宇宙开始前的那种状态。有欲,领会到有,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无生天地,有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人何为呢?对宏观的宇宙,以观其妙。对万物,则观其缴。无欲有欲之分,体现出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有人说,看花时,花就存在,不看花时,花就寂灭。是这样吗?老子会说,不是这样,以有观有,花在,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矣。失其所观,则失其妙,亦失其缴,两者皆失,尽丧其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即指无和有。他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有无相生,他们本为同一物,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玄,本义指幽远。因为太幽远了,看上去像黑色的一样。故同谓之玄。无和有,这两者,都幽远的深不可见。他们到底有多么的幽深呢,比任何所能想象出来的幽深更加的幽深。只有在最幽深的地方,才能体会到道的无穷玄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朕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谓之“众妙之门”。思维导图学习思维七层级
最高层级:道易思维
次之:易象思维
次之:象数思维
次之:数理思维
次之:逻辑思维
次之:模型思维
最低:谵妄思维
你的思维属于哪一个层级呢?
《道德经》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