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上海遭遇台风侵袭,又遇疫情拉响严防警报。
于是七月的最后一天,潘老师读书会的“国学堂”,由崔玉娈博士主讲的《老子》第四讲“四字圣典化冥顽”改在了网上直播,并有三位国学堂书友和崔博士、潘老师一起参与网上互动直播,总结收官了“老子”国学四讲。
从《一双慧眼观世界》《两脚踏在红尘外》《三生万物极必反》,到收官的这第四讲《四字圣典化冥顽》,崔博士的讲课可谓匠心独具,将深奥的《道德经》文本结合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剖析了出来。
听,崔博士在讲,出门前大雨磅礴,一脚油门勇敢踩进水中,车辆不断报警,然而风雨过后,车安然无恙开了过来,就仿若老子在她的身边,“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那种面对困难际遇的达观,深入骨髓。不是吗?再厉害的“烟花”不是也就一现而走吗?
故从事于道者,“失亦乐得之”,哪怕“失去”也是“乐得”,这世间大道至简。
讲到此,崔博士顺手拿起了她的水杯,看问题一般人只看到了水杯的这一面,又有多少人会看到了水杯的另一面了呢?
我们看问题是否可以多换几个角度呢?这世间是否总有些带着太多“我执”之人,冥顽一生呢?
再次感受到崔博士为这次讲座所付出的精心和诚心,“老子”最后一讲,她查询资料为大家找到了“龙游大师”总结《道德经》的四字圣典。
对于这收官之讲,崔博士用心之至,总结了人生该具有的“三心”,和大家娓娓道来:
1平常心“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类只是宇宙万物间那渺小匆匆的过客,又何谓成功?何谓幸福呢?
老子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多元的,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崔博士举了5岁熟读《上下五千年》,30岁写了那本红极一时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封笔退隐江湖,最近又重出仕途的石悦,他是一个永远按照自己的方式演绎人生的人。
“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接着崔博士又举了一个“修剪花草”的例子,那个被天天派去修剪花草的人,日复一日,心生厌烦,他永远感受不到有什么修剪的诀窍。只是换一个角度去想,这花草犹如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它是永远要生长出来的,不是你剪就能剪得掉的。花草永远在生长,问题也永远在,只是我们可以调整我们自己面对这些问题的心态。
是的,带着平常心,去面对这永远会有问题的人生。就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我们生活充满了可怕的不幸,其中大部分不幸从未发生过!”
就如那个曾经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因创造网站“个美妙的时刻”的Neil,他的体会:生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仅有如此短暂的时间,去体味那些细小,而又美妙无比的时刻。
这就是幸福,它是可塑的,用我们的自信;它是微观的,用我们每天自省去感受那些美妙的时刻;它是主观的,由我们感恩天地无我的自谦来体会。
崔博士的总结非常到位:用我们的“平常心”去换生活的幸福感。
2清静心“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有了“平常心”,还要能克服名利,具备“清静心”。
崔博士列举了耳熟能详的《红楼梦》“好了歌”,人生如戏,一场接一场上演着,你刚卸妆,又该我登场了。曲终人散后,蓦然发现,自己忙忙碌碌一生都是在给别人缝制嫁衣,白忙活一场。
是啊,红尘滚滚,无为而无不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心安是福,用清净心去换取人生的安全感,从幸福感到安全感,人生又上了一台阶!
3悲悯心崔博士曾说,道家是看清了这个世界,潇洒地走了,老子留下五千字真言,骑着大青牛归隐老君山。
然而谁说老子的“无为”是真的“无为”,“无为”是为“无不为”,正心修身,推己及人,去理解这世间的苦难,就能内圣外王。
用悲悯心去换取人生最高的责任感。
崔博士的“三心”总结,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不谋而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
然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凤栖语》。
终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崔博士的话音虽然了了,然而就像她说的老子的“大道”完不了,这位智慧的老者,他的朗朗的诗意的话语永远会在你的耳边响起。
潘老师用一个实际发生的“老太拥有一个价值数十万的古董,到最后亲自砸掉”的故事,感叹着“道”化在了平常中。
潘老师再次提及迄今为止,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便是《道德经》。人生中有两本书一定要读,一本是《红楼梦》,一本是《道德经》。
参加线上直播的支锡凤老师首先发表了感想:
听崔博士导读,读《道德经》,就像唤醒了沉睡在心底的智慧,理工科出身的支老师感叹着,《道德经》的文字就像软件一样,她感觉崔博士的导读再次激活了软件。支老师再次表达了“潘老师读书会”的意义,读书,深度阅读,就是为了响应生命内心的呼唤!
旁边的赵格英老师马上接话说:
是的,读老子,就像点燃了内心的光。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四十七章改编为歌曲《TheInnerLight》。
老子是唯一一个在东方犹如西方人眼中耶稣一样的“神”的存在。春秋诸子百家中,唯有老子被冠以“老”,那是一种殊荣,一种尊崇。也许,在“道法自然”中,老子仍在留着一双慧眼看着我们这个世界呢?也许,在“上善若水”中,老子两脚已然踏在了我们的红尘之中呢?八十一章的《道德经》问世近多年以来,老子的“道、天、地、人”“四大”思想,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盖哲学、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神奇宝典。
漫漫红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留一双慧眼看世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无为而无不为”,潇潇洒洒,人间走一回。老子的话带给我们心中无限的“诗与远方”!
八零后的徐一凡书友观点独特:
听崔博士讲解老子,收获了“内心平静”比之“大喜大悲”更幸福。她由此阐述了接下来“潘老师读书会”要导读的《红楼梦》的道家观,比之宝姐姐的入世,更深悟了林妹妹看穿生死的出世。在回答潘老师的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有何异同时,感叹着孔子的“有为”道和老子的“无为”道。
潘老师最后总结道:
孔子多为“入世之道”,而老子的“出世之道”是形而上的,更接近宇宙观。孔子曾三次拜谒老子,回来后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不敢为天下先”又当作何解呢?
呵呵,看来老子的话题真的完不了,期待我们“潘老师读书会”国学堂的下一次精彩吧!
文
赵格英
导师介绍崔玉娈
复旦大学博士
任教于上海海事大学
潘肖珏
“潘老师读书会”创始人
年8月潘老师启动了“深度阅读”读书模式,于年12月11日更名为“潘老师读书会”。至今已开办有2年余,倡导“因书明理,以书为友”,读书是最好的养生。已完成“梁漱溟”及其五本著作、“走进唐三李”、“触摸易经”、“张爱玲:花开花落”,“民国讲堂”系列、“品品宋三杰”、“戴安娜与他的男人们”、“阅读林徽因”。举办线下讲座13场,线上分享90期,深度拆解多本著作,邀请了社会上的一些专家、学者担任深度阅读的指导老师。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是“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潘肖珏对你说长按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