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圣人不仁”。那么,圣人到底是“仁”还是“不仁”呢?
这里,首先要澄清的是:这个“圣人”是哪家的“圣人”,是儒家的圣人,还是道家的圣人?
儒家的圣人以“仁”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并说“仁者爱人”,怎么会“不仁”呢?
《道德经》所说的“圣人”是指道家的“圣人”。他们常常效法天地,自然无为,不做帮助别人的“小仁”,而要做与天地同其德的“大仁”。
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默默无言,麻木不仁的样子,看到自然灾害也不去阻止,只是无情的注视着,任由它的发生发展,对待万物如同“刍狗”。
道家的圣人主张顺其自然,也就是“无为”,他们虽然生活在人世间,但是,遇到百姓受苦受难也不去帮一把。他们认为,人们的福祸是相互转化的,自然而然的,苦难受够了自然苦尽甘来,不需要人为的改变。
在一般人看来,这就是“不仁”,就是把百姓当作“刍狗”。刍狗,用草扎成的人形(见上图),供祭祀使用。祭祀完了,也就扔掉了,像扔垃圾一样。
“圣人”为什么这么对待百姓呢?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帮助百姓,而是认为帮助百姓是不对的。《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把天地之间比作一个巨大的风箱,没有鼓动它的时候,它涵容广大、虚静无为,就像道体一样。一旦鼓动它,风就出来了,就失去了道的原状。
治理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圣人不必刻意的去管理,人们的生活会顺应自然之道;如果用繁苛的政令来指导人们,看起来很关心的样子,其实是打扰了他们,违背了他们的自然本性,不如固守中道,任其自然。
这就像我们教育孩子,如果事事包办,孩子永远不会独立。只有放开手,“父母不仁,以孩子为刍狗”,才会让孩子得到锻炼,在一次次的失败的教训中成长。
那么,道家的圣人是“仁”还是“不仁”呢?我们只能说:大仁不仁。看起来不仁,其实是天底下最大的仁。
作者霍贵高,文学博士,河北省国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家风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华家风大讲堂发起人。研究传统家风家训,致力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发布国学原创文章。欢迎北京中科中医院泉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