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什么人最聪明,人们会说是那些所谓机智灵活的人,那些爱思考、爱捉磨的人,其实不然,而真正聪明的人,是我们大多数认为的所谓“憨人”,人们不是常说憨人有憨福吗,不信你看看身边的人,那些不爱出风头,也很少说什么话,做事也默默无闻的人,看上去给人一种憨憨笨笨的感觉,这样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说的“大巧若拙”的人,他们却是聪明而幸福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眼里,大都以为那种所谓灵活,嘴皮子薄,眼睛还小且光,能说会道的人,那种眉飞色舞的人,他们眼珠子一停地转,他们反应快,这样的人才幸福,殊不知,他们他们聪明,却不是幸福的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那种言语不多,做事并不是那么快,有的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有一点笨,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是聪明且幸福的人。不过你也可以从生活用心看一看,你会发现那种人们说的憨厚的人,他们确实是真正的聪明人。
这个结论早在二千多年我们道家的老祖老子就告诉了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他是怎么说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是说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一定不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一定不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大巧若拙: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而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其实好多明眼人早知道这个道理,他们也是寻找这样的人为自己办事,还是以这样的人为中坚力量,生活中不仅如此,小说里也有很多角色也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是一般的扫地僧,比如金庸小说里的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等等。所以无任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以及史籍中的成功人士都是那种“大巧若拙”的人。一力破十会,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为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所以才有底气。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实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实实积累自己的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看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大巧若拙”的人,不要小瞧他们的能量,如果你在需要用人的时候,切不可用那种油嘴滑舌的人,更不能用那些奸诈小人,而是重用有实际工作能力又靠得住的“大巧若拙”的人。
最后我们来以《汉语成语大词典》为依据简单聊聊“大巧若拙”这个词。在《汉语成语大词典》中没有将“大巧若拙”单独列为一个成语,而是把“大巧若拙”和“大直若屈”连成一个整体成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见《汉语成语大词典》湖北大学语言编纂室,第页)是这么注解的:“屈:枉屈。极为正直的人,表面上好象枉屈;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象笨拙。”还有,人们常把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拙连在一起用,应该说这是人们长期实际应用的习惯吧,并不是一个整体的八字成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