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第二章第五节老子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0/1

第五节道家及道教的人生价值观

一、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及联系

这里有必要略讲一下先秦道家与道教的主要区别及联系。先说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两者的生死观不同。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虽强调善摄生以及长生久视之道,本意是长寿,而不是肉体永生。庄子虽然主张养生、贵生,但认为人之生死为气之聚散,乃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顺应自然。总之,道家淡漠生死,只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与道合一。道教则不然,它把肉体的长生不死、成仙得道作为最核心的信仰,并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相信经过修炼养生,人可以活着的时候就能脱胎换骨,从生理上超凡入仙,永享仙寿。道家的生死观是顺应自然,付之命运;道教的生死观是“反乎自然”,自作主张,我命由我不由天。其二,对鬼神的态度不同。道家不事鬼神,道教则祭拜鬼神。其三,两者的存在方式不同。道家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更多的用于文化思想领域,以其智慧和美学影响社会,只拥有思想传播的手段,没有固定的组织系统。而道教不仅有确定的思想体系,还拥有相应的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只是道家的学术思想,而道教不仅把《道德经》、《庄子》(又叫《南华经》)当作道教的理论经典,更把它们当成修道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四,两者的成立时间不同。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后世把道家的发展阶段分为: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魏晋以后,道家已不复存在,被道教取而代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

再说联系,主要有两点:其一,两者都以“道”为宇宙本源。其二,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是道教最重要的修道理论经典。换言之,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道家的人生价值观

(一)先说老子。从古至今,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著作汗牛充栋。古代以道家思想来解读的河上公和以儒家思想来解读的王弼最为著名。在现代,一些学者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或“规律”。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认为,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任道长认为,“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无形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这些“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气、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以此为钥匙,正确理解《道德经》全书。从常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平常的经验和知识,顺着常规的思路,不可能对“道”的妙谛有真正的彻悟。因而,一般学者,由于未能从“万有”中超脱出来,他们从各个侧面理解“道”,以常识的观点说明“道”,由此偏离《道德经》的本来意义,在所难免。

各家对《道德经》的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正如人心不同,千人千面。这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更有不同版本所造成的流弊之因,这都不在本书探讨之列。本书选取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的版本,简述一下老子的人生价值观。另外,老子的死亡观在后面章节讲述。

老子的《道德经》涉及宇宙生成论、人的修养及处世之道,还有国家治理等主要方面。

1、老子认为“道”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源。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说,道分阴阳二气,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自然万物皆分阴阳,如气、物、人等。阴阳并立,则为太极。而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的、矛盾的,同时也是统一的,互补的。《道德经》中对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用了大量举例来说明。例如“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又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等等。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彼此联系、依靠、补充,既有对立,又相辅相成,正所谓“物极必反”,这种变化也总括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道德经》上篇讲道,下篇讲德。为了认识“道”以及强调它的重要性,老子分别从多方面来形容它。第1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说“道”之名实为勉强安立之名。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说是天地之始。又因万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谓之“万物之母”。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是进一步说明道是天地万物的始祖,道与天地万物并生共存,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众人之首。人要效法大地宽厚而无私的胸怀,地要效法天道运行万物,永不衰竭,天要效法道法自然的规律。第40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道是“无”,太极是“有”,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就是说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向反面转移,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天地万物产生于阴阳,而阴阳来自无形的大“道”。

“道”还具有其他特点。如第14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说,大道无色可见,无声可闻,无物可摸,此三者,只可心悟,不能言语。第41章也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再次强调虚无自然的真常之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间,无名象可看可听。第21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是说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德是道的显现。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所谓“德无道不立,道无德不载。”第34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是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可左可右,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主宰。第16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说,宇宙万物虽然复杂多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虚极”、“静笃”是大道的自然体性,是宇宙万物的命根,它是永恒的。第37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说,无为是大道之性能,自然之功用,顺物之性,附物之情,任其自然,依照事物因有之规律,不强作妄为之意。这与背理徇私,侥幸造次,妄生事端的任意所为截然不同。无为并不是一无所谓或者无所作为,更不是消极厌世,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为,而是大有作为,大有成功,超越一般的大为。第67章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说,“道”大而无所不包,小而无所不入。即使大,也不能以具体的形象事物论比,如果这样,那”道”就细小了。道内含三宝:一是仁慈,天地万物皆在道的慈爱中生长;二是俭约,指不造作,不妄为,清静、自然、无为;三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谦退处下,不炫示于事物之先。

老子所说的“圣人”,是“道”的人格化,是具有道的体性与特征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老子之所以重点强调道的各种特点,其核心思想是主张我们做一个有道之人。从有道之人的修养与处世智慧来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从人的修养来看,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去甚、去奢、去泰,还有去除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难得之货对人的诱惑等等方面。这是说人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少存私心和分外的欲念。

第二、营魄抱一,致虚守静。这二者都是道家修真养性的法门。营魄抱一是指魂魄合和抱一,聚结成丹。致虚极,守静笃是说只有专心致志,把致虚和守静的功夫做到极致,才能回归大道的本源和体悟大道的湛然寂静。

第三、知足知辱,知止不殆。这是老子告诫人们,名誉钱财皆为身外之物,不但要取之有道,更要懂得适可而止。有道之人应该知道福祸相依的道理,不仅要学会遇到任何事时保持宠辱不惊,还能做到功成身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祸殃,寿尽天年。

第四、上德不德,常德不离。老子认为只有上德之人(有道之人)能知白守黑、上善若水、常德不离,顺任自然而无心妄为。如第8章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第51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67章说“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等等。

第五、柔弱不争,莫能与争。第8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上德之人好像水一样,水柔弱温顺,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第22章说:“曲则全……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说,委屈反能保全,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是因为它居于最下处。圣人因谦恭卑下,使万民拥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36章说:“柔弱胜刚强”;第81章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柔弱不争,认为柔弱胜刚强。第42章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反对强梁。

第六、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是说,对于有道之人来说,对其有怨者,无论大、小、多、少,均以德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普通人则不然,不分大、小、多、少,以怨报怨或以直报怨,你报我报,无有休止。如果怨以德报,人必被德感化,其怨可消。

第七、无为无不为。第37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说,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顺任自然,没有任何恣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万物自生自长,有条不紊,皆是道之所成。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说,普通人为学,旨在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识。修道的人与此相反,则要一天比一天减少杂念、思虑,以至达到一念不起、形体圆明、自然无为之境界。若达此境界,则心若明镜,对天地万物的微妙玄理,无不洞悉普照。

3、在国家治理方面,主要分民事治理、外交和用兵之道等。先说民事治理。第59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大意是说,无论治理国民或事奉上天,事先均须心地纯正,真诚不妄,素养重积浑厚之德。以此为本,则民无不顺,事无不理,国无不治,并获得稳固长久。第72章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故去彼取此。”意思说,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而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不要逼迫人民的居处,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只有这样,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扬;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舍去后者而取前者。

在外交方面,老子主张以谦让居下为国之交往原则。如第61章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意是说,大国要效法水性,处下谦让。大国对小国谦下,可以汇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安分守己,必能取得大国的尊重与庇佑。这样大国小国都能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在用兵之道上,第68章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说,善做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斗;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合于天道。

另外,在国家治理上,老子有很多观点,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等。又在第57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大意是说,以清净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打扰人民来治理天下。所以有道的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安居乐业;我不打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还在第63章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说,天下难事,须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须从细处起步。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

总之,在政治主张上,老子倡导和平、无为而治。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民复结绳而用之;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