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相传出自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全书共81篇,首次提出和详尽阐述了“道”的概念,这对于后世的文化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后来道教将《道德经》奉为三经之首,使道德经又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因此,历朝历代,甚至是在现代社会,研究和学习《道德经》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思想都要具有一些它本身的现实意义方能体现出它的生命力,不然,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而被束之高阁。对于《道德经》而言也同样如此。所以,我认为《道德经》的普遍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基于要抓住事物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合适的时机解决关键的问题。从《道德经》本身的出发立场来看,主要是讲给统治阶级的,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方方面面都要管理约束,而是要顺应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而统治者只要着眼大局,在关键的问题点上处理好事情就可以了,做到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中,这一理论运用的是比较多的,轻徭役薄赋税,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同样,放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同样有其现实意义。比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者,核心点就是用人和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只要把这个核心点做好,公司的每一个人都会各司其职,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并且也会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定的自我能力的发挥空间。反之,如果一个管理者事事都管,或用人不当,或管理体系不健全,这样工作自然就会容易出问题,而且效率低下,管理者也会身心疲惫。
同样的,在我们个人处理事情时也要抓住核心因素,一般而言,这样的核心因素也是难度最高最容易出问题的点,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做计划时要充分准备,并预留更多地各种资源予以倾斜,以促使事情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
其二,逆向思维。在《道德经》中,老子推崇水、谷等我们平常不太会留意和思考的事物,而他却从中体悟到“道”的存在,并且来表达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从古至今,我们在社会的各个环境中普遍接受的都是积极、乐观、上进等精神,并通过高山、大树、阳光等事物予以比喻说明,而且,我们的眼耳鼻舌等感官对这些也会有更直接更深刻的体验,时间长了,我们的思维也会固化,成为一种惯性思维,遇到事情后,会简单的依照这种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这就像是奥运会所追求的目标“更快、更高、更强”,当你在这种一遍遍的口号声中固化了自己的思维,天然的就会认为运动就要理应如此,从而容易忽视了运动也有“更慢、更低、更弱”的积极因素。瑜伽、冥想,甚至让身体适度的保持饥饿和生病,这些也同样对身体的健康有着促进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感叹于一些人具有大智慧,考虑问题的角度是那样的独到,解决事情的方法又是多么的出人意料,其实,不是我们不可以,而是我们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束缚了。我们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耳熟能详,其实按我们常人的思维来讲,短时间内要有这么多的箭,必定是想方设法筹措到各种原材料,然后组织大量的工人加班加点的生产。但诸葛亮却用了一计让敌军“送”来了箭。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多角度看待问题,即使面对很多不利因素,也要看看是否这些不利因素中也同样有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和考量的点,有时,就是这多出来的一点点想法,就能让事情迎刃而解。
经过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经典之所以依然被奉为经典,自有它的独到之处,因为它的思想总是可以启发到我们的某些方面或引起某些共鸣,当然,我们也不可简单的盲目和迷信这些经典,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毕竟,任何一种经典在成书时都有它所处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必定有与我们现代社会不合时宜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736.html